“感悟节俗 共享遗产”,北京民俗博物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庆游园”活动在微凉的秋意中圆满结束。
今年的中秋游园会延续了往年的风格,浓浓的文化氛围受到了学子们的格外青睐。由博物馆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朝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的“大学生民俗文化节”在中秋节当天“走进博物馆”,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的近百名大学生,带来他们自编自导的节目进行表演,参加现场的民俗讲座和民俗活动,部分学生作为志愿者服务于游园会。“现代中国人为什么还要过古代的中秋节?——传统与现代、民俗文化与精英文化、人类文化学与文化人类学”大家谈专题讲座,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文学者周永琴女士,向观众生动讲述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内涵;“青少年中秋诗词现场书写”活动,数十名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围绕中秋诗词选定书写内容,挥毫泼墨,表达对团圆佳节的美好愿望;“中秋知识竞答比赛”来自府学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一起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答,以对诗、灯谜、抢答问题等形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自己动手做月饼、描兔儿爷等传统游艺体验项目,也让孩子们在互动参与中度过了一个别有意义的中秋。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展》通过七个展厅,近三百件节日民俗文物以及相关图片、多媒体等陈列形式,从多角度让观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诗话中秋——青少年书法作品展》以书写与中秋佳节有关诗词等为主要内容,通过数十幅青少年创作的书法作品,展现当代青年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兔儿爷一直是京城中秋的重要标志,自2010年,新版兔儿爷成为北京中秋节形象大使后,这一传统文化符号更是别具风韵。今年博物馆在正门口搭建的一座由各种各样的兔儿爷摆放的三米高的兔儿爷山,成为游园会亮丽的风景。不少市民特意赶来从花团锦簇的“兔儿爷山”上请下一只“兔儿爷”,祈福还家。复原陈列的祭月场景,也让观众了解祭月文化内涵和拜月礼仪的同时,充分感受北京中秋佳节特有的京风京韵。
此外,活动当天,多位民间艺术家现场展示其精湛技艺及代表作品,裱扎、斫削、塑作等不同工艺门类的民间艺术荟萃一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状况,受到市民的欢迎。
浓厚的文化气息、趣味十足的节日氛围、精彩的活动、丰富的内容为前来游园的游客提供了一道精彩的节日大餐。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新京报、朝阳有线等多家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