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构建“数—算—用”闭环管理体系,守护汛期水环境安全
汛期是水环境治理的“大考”期。北京市朝阳区在汛期国考断面水质保障工作中,通过系统化的数据支撑、科学的计算分析与高效的机制应用,形成“数—算—用”闭环管理,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水环境治理体系。
01精准数据 夯实基础
朝阳区建立了全面覆盖、实时更新的水环境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为汛期治理找准“病灶”。
深度挖掘新八里桥、沙窝等考核断面近三年水质监测数据,形成COD、氨氮、总磷等污染指数分析材料7份,精准识别7月-8月为污染高发期,明确面源污染与雨污溢流是核心成因。
对全区1822个入河排口开展全面摸排,实施多轮河道采样与雨洪排口监测。
对北小河流域进行重点排查,从再生水厂下游100米至入坝河口设置7个监测点位,精准锁定雨洪排口污染严重点位。
02科技赋能 构建体系
基于大数据分析成果,朝阳区创新建立“一二三四五”汛期工作机制,实现治理精准发力。
“一盘棋”统筹
建立“区级统筹、部门联动、属地兜底”三级责任体系,推行“及时排查、及时监测、及时处置超标、及时应急、及时处理信访”五及时原则,形成治理合力。
“双驱动”研判
平时强化通惠河、坝河水质数据分析,锁定污染高峰时段;汛期开展多部门风险评估,建立“水务—生态环境—排水集团”会商机制,动态共享降雨预报、管网负荷等关键数据。
“三严管”闭环
对污水处理厂实施“一厂一策”监管,全面严控入河排口,建立“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管网运行机制。
“四防范”风险
通过启用高碑店30万吨调蓄池、推进垡头再生水厂调试、加密断面监测、全面检修设施等措施,系统防范溢流、面源、超标及设施故障风险。
“五推进”治理
重点推进黑臭水体动态清零、雨污错混接治理、污水处理能力扩容、生态补水效果提升和美丽河湖建设。
03全面应用 治水有方
2025年汛期,“数—算—用”闭环管理机制全面应用落地并取得显著治理成效。
启用“红黄绿”三级预警体系(绿色≤9mm、黄色9-24mm、红色>24mm),实现雨情、水情、污情“早识别、早研判、早部署”。
严格执行厂网联动“三原则”:雨前各再生水厂按最大处理能力加大抽升力度,腾空管网容积;雨中保持满负荷甚至超设计能力运行;雨后实现污水“错峰”处理。
针对新八里桥断面,创新实施定福庄厂差异化液位控制,将溢流液位提升0.4米,延迟污染抵达时间40分钟,同步联动垡头再生水厂分担处理压力;针对沙窝断面,通过生态补水与河道治理,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截至目前,朝阳区汛期水质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八里桥断面氨氮瞬时最高浓度降至5.3mg/L,较去年降低31%;沙窝断面氨氮瞬时最高浓度降至4.3mg/L,同比下降19%。
通过“数—算—用”闭环管理,朝阳区污水处理系统抗冲击能力显著增强,有效处理全市70%的污水处理量,溢流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面保障了国市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为特大型城市汛期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朝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