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六里屯街道:从“噪音痛点”到“幸福支点”——秀水园社区“人本基座”重构邻里和谐生态圈

日期:2025-08-19 14:10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六里屯街道:从“噪音痛点”到“幸福支点”——秀水园社区“人本基座”重构邻里和谐生态圈

“一街一乡一特色”之六里屯街道经验谈

 
       问题

       六里屯街道秀水园社区地处三环与四环之间,有居民楼28栋,涵盖居民3800余户,10000余人。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变迁与居住格局变化,社区内老旧楼房隔音弊端凸显——物品挪移的碰撞声、频繁往来的脚步声、欢聚一堂的喧闹声、设备运行的嘈杂声、乐器弹奏的杂音——这些日常声响,在老旧小区内却化作邻里纠纷的引爆点。面对此困局,秀水园社区主动作为、大胆创新,逐步探寻出一条契合自身的噪音治理新路径。

        一、机制与成效
       (一)“溯”本清源,科学施策降噪音

        老旧小区居住密度大,噪音问题成因错综复杂。要想有效治理噪音,精准查找“噪音源”、从源头降低噪音产生是关键。

       在秀水园社区,曾有楼上楼下邻居因噪音问题产生矛盾。楼下住户频繁反映楼上夜间休息时总有走路声、碰撞声,严重影响睡眠;楼上住户却坚称自家无异常噪音。

       为查明真相,社区网格员化身“噪音侦探”,开展严谨实验。网格员在楼上模拟日常活动,移动椅子、推拉柜门、开关房门、来回踱步,同时安排同事在楼下聆听辨别声音。经反复试验对比,终于锁定噪音源头。楼上阿姨既意外又愧疚,主动采取降噪措施,给桌椅板凳捆隔音套,为柜门装防撞条。楼下邻居心怀感激,回赠一双柔软舒适的拖鞋。这场因噪音引发的邻里风波,最终以相互理解包容画上圆满句号。

      (二)“警网”联动,多方协作护安宁

       秀水园社区创新治理模式,将社区网格化管理与警务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双方优势,织就严密的噪音治理防护网。社区网格员如“移动监测站”,留意社区内噪音诉求与隐患;民警凭借执法权力和专业手段,为治理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双方密切配合,形成强大治理合力。

       一次,某户居民在家中举办聚会,牌局喧闹声、欢笑声在楼道回荡,严重影响周边住户休息。包楼网格员上门耐心劝阻,效果不佳。此时,民警迅速介入,依据法律法规,对当事人严肃批评教育,告知其行为违法性和危害性。在法律威严和民警劝导下,当事人深刻认识到错误,诚恳承诺今后控制音量。通过“警网联动”高效协作,社区成功化解多起类似噪音纠纷,让宁静重回居民身边。

      (三)“一人一档”,温情沟通化矛盾

       噪音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背后隐藏复杂邻里关系和生活习惯差异。为从根源化解矛盾,秀水园社区建立“一人一档”工作机制。每起噪音投诉案件,都有专属档案记录,详细记载涉事居民基本信息、噪音产生原因、处理过程及结果等内容。

       依托这些档案,专属网格员与涉事居民展开一对一沟通。他们深入了解居民生活状况,耐心倾听产生噪音的实际困难,结合科学噪音知识和邻里相处之道,温和有效劝导,引导居民换位思考。

       有一户居民家中,孩子热爱乐器,常在晚上休息时间练习,较大声响引起邻居不满。社区工作人员建立档案后,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中,工作人员先肯定孩子学习才艺的积极性,随后委婉指出夜间练琴对邻居生活的影响,并提供降噪建议,如安装隔音材料、调整练习时间等。在工作人员耐心沟通下,家长接受建议,主动与邻居沟通协调,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四)“长效”管理,巩固成果促和谐

      噪音治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为防止问题反弹,秀水园社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一方面,定期开展“回头看”行动,社区工作人员对已处理的噪音投诉案件进行回访,关注居民是否遵守承诺,噪音问题是否再次出现。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介入处理,确保治理成效持续巩固。另一方面,社区不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居民微信群提示、开展主题活动等形式,普及噪音防治知识,营造安静和谐的社区氛围。同时,积极鼓励居民相互监督,发现噪音问题及时向包楼网格员反映,形成全民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二、寄语与思考
       如今的秀水社区,少了刺耳的噪音,多了邻里间的欢声笑语;少了剑拔弩张的矛盾,多了相互体谅的温情。秀水园社区的噪音治理实践,不仅为老旧小区解决噪音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更展现了基层治理中以人为本、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力量。相信在持续的努力下,六里屯街道将继续奏响和谐宜居的幸福乐章,成为居民们安居乐业的温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