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固体废物非法倾倒缘何屡禁不止?

日期:2025-08-06 09:18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2025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8个部门启动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集中整治,遏制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固体废物高发态势。

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不仅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侵占耕地林地草地资源,而且容易导致“破窗效应”,衍生有毒有害甚至危险废物倾倒的温床,造成更严重的污染,亟须严厉整治。《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高达44.7亿吨,如此规模的固体废物如何安全处置成为巨大挑战。

“黑灰”利益链驱动,非法倾倒多在行政区域交界地带

非法倾倒为何屡禁不止?从一起典型案件中可窥一斑。2025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了一起安徽省广德市的跨省倾倒渣土案,广德市同溪村村干部巡查时发现小溪边突然出现大量黑色淤泥般的倾倒物。经调查,这些约2000吨的工程渣土来自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处地铁工地,被人层层转包后偷运至广德市偏远农村倾倒。倾倒地点紧邻饮用水水源地,所幸监测水样初步判断未含有毒有害物质,但建筑垃圾长期堆放仍可能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记者梳理发现,不法固废处置团伙往往分工明确、层层牟利,形成多环节的“黑灰”利益链。在源头,产废企业多有一定规模,但为逃避高额处置费用,便动起将固废交由地下渠道偷排的“歪脑筋”。第一道承接的中介公司有的持合法资质,但自身处置能力不足或为追求更大利润,又以低价将业务转包给无资质的“小作坊”或皮包公司。在“假处置、真获利”的多层转包下,不少所谓“环保中介”最终干脆选择非法倾倒。

在上述案件中,施工方将渣土以每车3100元转包给相关中介,中介再按每车2700元价格转包给车队负责人,车队负责人又以2200元每车的价格转给驾驶员。驾驶员拿到业务后再去寻找“地接”人员,付给对方每车500元,层层转手之下,每个环节都“有利可图”。

值得注意的是,非法倾倒固废往往集中发生在行政区域交界的“边界地带”。一些省市交界处监管存在盲区,甚至出现“两不管”地段,由于土地归属不清,双方都未及时监管,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直到非法倾倒堆成垃圾山甚至有污染事故发生,违法行为才浮出水面。

由此导致的环境风险和治理难度也较大,偷倒的危废具有长期安全隐患,而大宗建筑垃圾清理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目前监管条件下,“固废非法倾倒易,清理处置难”,地方政府不得不为清理非法垃圾“埋单”。

发现难、取证难、追责难,违法成本低也导致不法分子“以身试法”

通过梳理案情,记者发现非法倾倒行为查处和治理难,不仅在于隐蔽性强,更在于发现难、取证难和追责难这三大现实障碍。

首先是发现难。“不法分子往往在偏僻郊野偷偷作业,周边缺乏监控设备,导致倾倒时间难以确定。且大多选择在夜深人静时进行,居民、基层干部和执法人员不易发现,难以抓现行。”一位参与侦办此类案件的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坦言。基层巡查难以做到全覆盖,往往要靠群众举报或偶然发现才能揭露这些隐蔽在角落里的违法行为。一旦倾倒地点选在荒郊野岭甚至无人区,即使留下大片垃圾也不易引起注意,给及时发现和制止倾倒增加了难度。

其次是取证难。固体废物种类繁杂,其中危险废物鉴别尤为专业复杂。不法分子为逃避监管,常使出各种“障眼法”。如打着销售原料的幌子暗地倾倒、冒用有资质的公司签订虚假合同、多次转手运输以隐瞒来源等。执法人员面对一堆成分不明的废料,不得不费时费力地溯源调查。由于大多固废样本成分复杂,鉴定机构无法盲测,只能先找到源头企业,了解其原料、副产物及废物信息后,再针对性检测鉴定。这导致案件调查取证周期长、花费高。

此外,涉案固废动辄上百上千吨,跨越多地倾倒,精确统计非法倾倒数量和种类也很困难。取证难直接制约了对非法倾倒主犯罪责的认定和追诉。在司法实践中,常因证据不足,难以将隐藏在幕后的上游产废者或中介绳之以法。在上述案件审理过程中,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环境资源法庭审判长朱莉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追查固废非法转移倾倒背后的源头和中转站,必须证明相关责任人明知废物最终会被偷偷倾倒,且未将其送往正规处置场所,但获取这方面的直接证据存在困难。

最后,追责也是一大难点。过去,固废非法倾倒的违法成本偏低,处罚力度与其造成的危害不对等。“在司法实践中,污染环境罪往往被判处缓刑、缴纳罚金,判处实刑超过两年的较少。犯罪分子面对巨大利益和较低违法成本变得肆无忌惮,认为‘倾倒十次被抓一次也是赚了’。”北京市京鲁律师事务所主任郝纪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上述广德市非法倾倒渣土案中,由于倾倒物只是普通建筑垃圾,40多名涉案人员最终受到了行政处罚,涉案司机每人仅被处以治安拘留并罚款200元。当地执法人员无奈地表示:“根据法律规定,此类普通建筑垃圾非法倾倒行为,我们只能对个人进行处罚,而法定的个人罚款额度仅为200元。”2025年初,这一案曝光后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质疑处罚过轻,直言如此低的违法成本很难杜绝类似行为。当利润与轻微惩罚形成鲜明反差时,“以身试法”便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选择。

多管齐下、系统治理,从源头遏制非法倾倒行为

面对固体废物非法倾倒屡禁不止的突出问题,国家层面正开展强有力的集中整治。2025年6月,全国启动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坚持全面查、妥善改、严厉打的工作思路,同时应用创新手段和工作方法,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多措并举,全面遏制非法倾倒现象。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危废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周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危险废物因为有名录、有跟踪、有监管,违法成本高、刑责明确,整体治理成效明显。而大宗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等管理体系虽然已逐步健全,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盲区,尤其在省、市界等交界区域容易成为监管空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次专项整治行动聚焦非法倾倒危险废物、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等重点领域,覆盖城乡接合部、交通要道、行政交界区域和山水边、矿坑宕口、自然保护地等敏感区域。并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群众举报等手段,织密全天候立体化监管网,做到“问题早发现、违法早打击”,逐步消除非法倾倒治理盲区。

在着力清理非法倾倒“存量”问题的同时,本次专项整治行动更强调遏制“增量”问题的产生。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行动将严查违法倾倒行为,依法查处产废、运输、处置等全链条违法行为,坚决斩断其背后的“黑色利益链”。

针对固废非法倾倒频发背后的原因,周跃分析,这源于城市管理体系和固废处理产业链仍不完善。他认为,要从源头上减少倾倒行为,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要持续加大打击非法转移、倾倒的力度。另一方面,急需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固废收集、运输、利用、处置全流程的监管体系。同时,还需从财政支持、土地供给、规划布局等关键环节协同发力,实质性推动固废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非法倾倒不是一地一时之患。”周跃表示,必须以系统治理思维为主线,着力补齐制度短板、构建完善体系、强化源头管控,方能彻底斩断非法利益链条,实现固体废物治理的长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