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北京民俗博物馆赴金祖山自然风景区和琉璃渠村学习调研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全体干部职工,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使命,于2025年3月25日(星期二)赴金祖山自然风景区和琉璃渠村学习调研。
金祖山自然风景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车厂村至龙门口一带的云峰山下,距市区48公里。这里三面环山,植被茂密,树木成荫,山水交融,是一处极佳的踏青赏绿之地。景区中部有金代皇陵遗址,西北山地深处,有国内少见的景教古寺十字寺,两处均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遗址,也是风景区重要的文化基础。
行程第一站是金陵遗址。这是一片承载着浓厚历史氛围的土地,曾是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在1115年登基后的皇陵群,自金海陵王完颜亮元年(1149年)奠基,历经正隆五年(1160年)的精工细琢,终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墓群。帝陵、妃墓、王兆域分布其间,如星辰般点缀,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陵墓网络。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文化遗产,金陵遗址不仅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更以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研究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关键实物档案。
随后,我们来到了十字寺遗址。这里承载着悠久的岁月记忆,其渊源可追溯至东晋之初,原是一座庄严的佛寺。随着时光的流转,到了唐代,这座寺院得以焕新,其宗教身份亦随之转变,由佛寺蜕变为景教寺院,更名为“崇圣院”。而到了辽代,寺院再度崛起,恢复了佛寺的身份,并更名为“三盆山崇圣院”。公元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寺院被赋予了“十字寺”这一神圣的名字,再度转型为景教寺院。历经明代与清代的更迭,寺院回归佛门,其名沿用至今,直至民国时期。
景教,亦称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于唐代传入我国,而十字寺遗址便是其在中国传播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对于研究基督教在我国的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作为中国境内保存相对完好的景教寺院遗址,它不仅是景教传播史上的重要见证,更是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生动实物。尽管昔日殿宇已化作尘土,但五间坚实的地基、一棵高达三十米、树围五点二四米的千年古银杏树,以及一棵生机勃勃的小银杏树,依旧静默地诉说着寺院的兴衰历程。此外,三通辽碑、元碑在遗址内静静地守望,尽管字迹斑驳,却依然能感受到那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午后,博物馆一行来到了琉璃渠村。这个村庄,原名“琉璃局”,静卧于永定河的怀抱、九龙山的庇护下,隶属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龙泉镇,位列北京首批24个传统村落之列。自元代开始,琉璃渠村便以其精湛的琉璃烧造技艺闻名遐迩,这一传统历经七百多年的岁月沉淀,成为了北京地区烧造琉璃历史最悠久的御窑厂,也是官式琉璃的发源地。在这里,我们得以近距离观赏琉璃文化的瑰宝,包括琉璃文化墙、雄伟的九龙壁、巧夺天工的二龙照壁、南京阅江楼的正吻以及寓意吉祥的吉星高照壁等艺术作品,每一件都是琉璃工艺的匠心独运,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琉璃文化的深厚与博大。除了艺术品的观赏,大家还游览了三官阁过街楼、充满历史气息的琉璃厂商宅院,以及清代建筑宝顺宅院等古建筑,每一处都仿佛在诉说着琉璃渠村的历史故事,让我们对这座古村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此次活动,博物馆干部职工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更深深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折服。我们深刻认识到,守护文物、延续文化,是每一个人的神圣使命。展望未来,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期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让历史与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北京民俗博物馆供稿
2025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