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赋能站 | 垡头街道:多措并举化解垃圾分类瓶颈难题
垃圾分类赋能站 | 垡头街道:多措并举化解垃圾分类瓶颈难题
垃圾分类既是城市管理中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城市治理能力的“民生大事”。朝阳区依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工作要求,持续开展“3+1”重点工作,围绕桶站规范化建设、高峰时段桶前值守、垃圾满冒落地治理和打击混装混运行为等开展提升整治。各街乡结合自身特点持续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实现新突破。
老旧小区密集
保障房小区较多
基础设施薄弱
垡头街道垃圾分类
工作开展较为困难
在2023年年度
生活垃圾分类考核中
排名落后
面对挑战
垡头街道
自上而下,切实履职
以创新破局,用实干作答
最终在2024年年度考核中
排名提升至第5名
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
实现跨越式突破
街道办事处深入贯彻落实我委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成立了由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担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工作汇报,针对社区、物业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指导,解决重难点问题;主管领导每月召开工作例会,不定期深入社区一线;同时,建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联动机制,班子成员分片包干21个社区,将工作成效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
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评价机制,定期向街道工委进行通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以“接诉即办”居民诉求为导向,对频发高发问题点位进行梳理,明确社区、物业、三方单位的职责,确保点位及时整改、常态保持。
设施升级
探索清运新模式
辖区常住人口近13万,设有密闭式清洁站6座,垃圾清运压力较大,2023年垃圾满冒、清运不及时问题时有发生。为此,垡头街道通过走访调查、吹哨报到等工作机制探索垃圾清运新模式。
引入挤压车——提高清运效率
针对翠城地区和老旧生活区原有清运模式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街道构建“挤压车循环作业+三轮车精准补位”的清运模式,由街道三方保洁单位、翠城地区物业单位等采购挤压车,在社区进行巡回收集作业,并结合环卫三轮车人工清运,大幅提升清运效率。
强化智慧监管——确保诉求有回应
依托“朝阳群众管城市”微信公众号及网格化管理平台,建立“居民上报—平台派单—限时处置—结果反馈”闭环机制,月均处理案件超3000件。同时,街道在乱倒垃圾高发桶站点位引入AI智能监控系统,加设摄像头,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时抓拍违规行为。
“家校社”联动
共育新风尚
街道联合辖区中小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通过知识讲座等形式,让中小学生在心里种下垃圾分类环保的种子,树立低碳环保理念,并成为家庭分类监督员,带动家庭参与垃圾分类。此外,街道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社区开展“青少年桶前值守”活动,2024年寒假累计发动学生志愿者122人次,覆盖10个社区,志愿服务时长达428小时。
多方聚力
共建新生态
街道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运用党建协调委员会、物业联盟、门店自律联盟、社区居民议事协商会等多种方式研究解决垃圾分类相关问题,在撤桶并站、垃圾减量、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示范和达标小区创建等方面进行探索。
党建引领,统筹全局
街道利用物业联盟、门店自律联盟等,组织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从源头减量、精细化管理、企业帮扶等方面提高垃圾分类工作水平。
示范引领,以点带面
各社区依托党建协调委员会和社区居民议事协商会等,充分调动党员干部、楼门长、志愿者等研究解决居民实际诉求,参与社区桶前值守等工作。
全媒宣传
实践促新风
街道宣传科室定期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并指导辖区机关、社会单位、学校等规范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各社区每月持续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单位、进军营”宣传活动,持续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以“全周期覆盖、全场景渗透、全人群参与”为目标,构建“街道+社区+社会单位”的三级宣传体系,实现宣传内容精准触达、宣传形式喜闻乐见、分类习惯逐步养成。
针对辖区大型商超、医院、学校、重点园区开展精准宣传工作,通过“强基础、补短板、促提升”方式提高垃圾分类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