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漫游博物馆 | 看科技如何让文物“重生”

日期:2025-03-12 09:30 来源: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管理委员会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我国已知最早的陶片长什么样?如何发现的?现藏身何处?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最新开设的“妙手活千秋——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经典成就展”中,有众多重量级文物,但展览以一块土黄色的陶片为开篇,拉开整个展览的序幕,足见该陶片在考古挖掘中的分量。这是我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陶片,也是世界范围内年代最早的陶制容器残片,距今有20000年—19000年的历史。

除了陶片,展览还展示了来自全国多地的重要文物。“妙手活千秋——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经典成就展” 通过窑火万年、璞玉良工、吉金奇技、服锦华章、匠心妙手五大单元,全面展示对陶器、玉器、青铜器、纺织品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文物保护技术,并专门设置实验室考古展示区域,让观众近距离、真实地感受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魅力。

距今约20000年前,我国先民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陶器。在其后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陶瓷以其突出的科技创新、丰富的艺术风格、持续不断地的生产和使用历史,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窑火万年”展示了不少重要陶器文物。来自内蒙古汉旗博物馆的陶塑人像,是目前能够复原出来的、形体最大的红山文化陶塑人像。2012年5月,考古专家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考古调查时,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境内的地面上发现了部分陶片,随即展开抢救性发掘,最终用65块陶片恢复出这件陶人。展览中,我们不仅能近距离观看陶塑人像,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风俗特色,还能在科技的助力下,了解一件珍贵文物从发现、修复到展示的整个考古历程。

本次展览共展出精品文物125件组,其中玉器最多,有70件组。考古发现证实,中国玉器有着近万年的技术史和文化发展史。在距今8000年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真玉器。

在“璞玉良工”单元,有一个出土自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玉跪人,神态威严,身上胳膊上带有龙纹。人们为什么要如此精心的用珍贵的玉材雕刻一个跪立之人?《左传》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祭祀有着崇高的地位,商朝也不例外,所以跪立人有着特定的祭祀含义。值得一提的是,在博物馆中,我们欣赏跪立人文物时,还能在展示屏上看到虚拟的跪立人立体图像。

而在“吉金奇技”单元,我们不仅能看到出土自安阳殷墟妇好墓的铜觚,还能看到鼎、尊、爵等青铜礼器。中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是世界青铜文化的高峰。至迟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了青铜冶铸生产,自二里头文化时期进入青铜时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闪烁着先人智慧与创造的光芒。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以纺织品为中心的服饰文化,是中华文明悠久历程中的璀璨华光。在“服锦华章”单元,我们能看到“损毁”极其严重的针织物品,例如出土自新疆且末加瓦艾日克墓地的编织物残片,历经数千年,彩色的物料只剩一些稀薄的碎片。

中国古代的纺织品,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难以在历史长河中存其原貌,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纺织品更如昆山片玉。如何更好地保护和研究出土纺织物,成为了纺织考古的永恒命题。幸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考古出土纺织品的提取、保护技术不断提高,这些脆弱的“历史”痕迹能被更好地保护。

本次展览,除了展示众多重磅级文物,最重要的是展示科学技术对考古挖掘的运用。纵观整个展览,无论是跪立人的立体展示,还是陶片的三维成像模拟修复,科技的运用无处不在。在“匠心妙手”单元,则对我们展示了实验室考古的魅力和重要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国内开展实验室考古研究的机构。在实验室考古方舱继承和发扬了1936年以来的出土遗存异地迁移、室内整理的科学方法和技术传统,在套箱提取技术、车马坑发掘和保护、脆弱质遗存提取、实验室考古理论等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考古方舱中,我们不仅能看被还原的考古现场,还能看到工作人员利用先进技术,还原考古发掘的过程。用科技的力量,带领我们感受考古的魅力。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载体,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托。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作为一门融合了诸多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在“让文物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中起着重要作用,让考古从“手铲释天书”转变到“慧眼览幽古”。

来中国考古博物馆,看科技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吧。

展览时间:截止至6月2日

展览地点:中国考古博物馆临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