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庄地区:党建引领 七度标准 五个强化 助推接诉即办提质增效
“一街一乡一特色”之管庄地区经验谈
问题
管庄地区位于长安街东侧延长线上,是朝阳区的“东大门”,也是朝阳区“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东部跨越”的重要节点。辖区面积10.15平方公里,下辖16个社区、3个社区筹备组、12个村,常住人口10.7万人。管庄地区目前正处于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阶段,基层治理方式正在逐步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与此同时,辖区内交通环境秩序较差、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物业管理不到位等方面的诉求较为集中,停车设施分布与人群需求匹配度不高,辖区内停车位、充电桩等公共资源匮乏,道路乱停车、小区充电难等现象较为明显。
一、机制与成效
(一)“七度”标准工作理念
管庄地区高度重视接诉即办工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诉求为“指挥棒”“方向标”,时刻秉持“七度”标准工作理念,切实做到“认识有高度、响应求速度、办件端态度、申报抓准度、服务显温度、督办加力度、考核推进度”。通过“吹哨报到”,全力推进新天地小区房屋漏雨修缮进度,全面推广试点成功经验,诉求量同比下降80%;通过主动治理、“我为群众办实事”,交通环境综合整治道路7条,新增停车位685个,修复乡域内道路坑洼、步道砖沙化、井口下沉16处,有效缓解车难停、路难走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切实做到了群众心坎上,让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二)“五个强化”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面对面交流。建立“三上门”机制,按照“四下基层”要求,由地区主要领导带头,倡导领导干部每日下沉包片1小时,通过入户见面、移动办公等方式,见人见事见思想,拉近与群众距离,做到问题现场解决、疑难现场解释、矛盾现场化解,从源头上降低诉求数量。
二是强化责任制落实。建立处级领导“接诉即办”工作责任制,从分管、包片、包案等方面建章立制,对历史遗留、集中诉求等“疑难杂症”由处级班子成员直接上手,专题调度、专门研究,共同商讨解决途径与方法,通过转作风、强担当、抓落实,助推接诉即办提质增效。进一步增强承办部门主体责任意识,加强办件全流程监管,本着每件必争的原则,穷尽一切办法提高每一个诉求的原始解决率。
三是强化调度复盘成效。建立“日调度、周复盘、月点评”机制,每日定点由主要领导线上对前日涉否工单进行调度,群策群力、力争解满;每周初由主管领导线下对上周排名靠后单位进行集体分析,每周末对上周调度后仍涉否工单进行集中复盘,预判前移、工作前置;每月由主要领导牵头,全体处级班子成员参与,结合市、区考核明细进行深入剖析、深刻点评,查找不足、补齐短板。
四是强化联审把关到位。组建地区人才库,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挖掘培养一批精锐骨干,最大程度提高办件整体质量和水平。建立“四级联审”把关机制,即:承办单位负责人初审、包片责任人二审、诉求中心三审、分管(包片)处级领导四审,做到逐级审核、层层把关、不留遗漏、不出纰漏。
五是强化资金效能提升。建立“暖心资金”经费保障机制,为确保接诉即办工作体系有效衔接、高效运转,经地区工委会、主任办公会等专题会议研究,专门设立“暖心资金”,专项用于解决部分“无主”“应急”诉求,确保群众得到即刻响应,反映的问题得到迅速解决。
案例
朝阳区管庄地区八里桥社区建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无固定车位。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推广,居民充电需求愈加迫切,但由于小区充电设施短缺,有的车主需要开到几公里外的公共点位进行充电。一边是居民欲安装私人充电桩解决充电问题,另一边是政策限制,物业拒绝为居民提供充电桩安装许可,居民与物业的矛盾日益激化,陆续通过12345反映无法为电车充电的问题。
接到诉求后,八里桥社区与物业进行反复沟通,并以协商议事会为载体,针对安装点位、数量等情况进行深入探讨。
经反复磋商,最终达成在小区内安装新能源公共充电桩的共识。由于小区内的场地条件复杂,需要考虑到充电桩安装的位置、电力设施等因素。为此,由社区干部带队,协同物业多次到现场实地考察、听取居民意见,为安装充电桩选址、合理规划充电桩数量提供依据,确定好安装方案后,社区协调物业紧锣密鼓推动落实。
截至目前,小区已完成3个点位的公共充电桩安装,并正式投入使用,每个点位6组充电桩,同时可满足18台电动汽车同时充电,从源头上解决了居民充电难问题,为居民营造安全、有序、便利的居住环境,更为社区消防安全加上了一把“安心锁”。
二、寄语与思考
下一步,管庄地区将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网格精细化治理,增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意识,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结合地区重点工作任务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主动向前一步,下好“先手棋”,做好未诉先办,将千家万户的揪心事提前化解,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基层治理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