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三圈联动、文化聚力”—— 朝阳区社区服务中心绘就“文化助老同心圆”

日期:2023-02-24 14:44 来源:区民政局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朝阳区社区服务中心聚焦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创新服务机制,依托朝阳区老年大学、社区大课堂等资源,积极为老年人搭建文化养老平台,以“文化+养老”打造“助老”生态圈。

(一)构筑“学习圈”, 满足老年人多元文化需求。

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朝阳区老年大学开设书法、绘画、摄影、古琴、芭蕾、舞蹈、声乐等十余门课程,都是老人喜爱学的内容,每年吸引600余名老人走出家门走进校园参与学习。为推进老年教育在社区全面开展,依托社区大课堂,组织街乡社区开展健康养生、养老助残知识老年读书、手工编制等课程,每年开课2000余节次。针对老年人喜欢的兔爷、唐娃娃、扎染、鬃人等非遗文化,开展“匠人工坊”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手把手向老年人传授技艺,在提高老年人动手能力的同时加深了邻里间沟通了解。为方便老年人“家门口”就近学习,以朝阳区老年大学为中心,推进优质老年学习资源向街乡、社区辐射,通过与将台、平房、劲松等街乡社区老年大学合作,提供师资,开展写生、采风等形式,构建起“一校多点” 互联互通教学网络,形成一批适合老年人生活、休憩、学习基地,共同支撑起“老有所学”目标。2022年8月,与潘家园街道社区中心合作,开通抖音和视频号,邀请社区名人、文化骨干、文艺达人,讲述“红色故事”,通过网络宣传家风家教、法制文化,传播健康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二)搭建“服务圈”,助力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

积极鼓励和引导老年大学学员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利用课堂所学反哺社会,发挥余热,贡献力量。借助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社区文艺团队、老年大学书画老师、学员深入养老机构、社区驿站为孤寡老人、社区群众写春联、送福字,开展文艺演出,以丰富多彩的实践行动,助力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提升。注重老年人才培养,培育孵化优秀学员教师,鼓励他们走上讲台,由“学员”转为“教员”,借助老年大学这一平台实现老年人再社会化转变。在社区中开展戏剧文化课程,以社区文艺队伍为骨干,将居民身边事、社区、家庭等问题,改编成情景短剧、文艺节目,借助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国家大剧院等平台,组织街乡社区芭蕾队、舞蹈队、古琴队等文艺团队多次参加国家、市区各类比赛或演出活动并获奖,健康、活力形象,展示了朝阳老年人“积极养老”新方式,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批,引领一方的辐射效应,逐步建立起文化为纽带推进居家养老自觉力量。

(三)创新“生活圈”,提高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

为增强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内部融合为切入点,在老年大学班级中成立党支部,推选思想牢靠、学习积极的党员为支部书记,由支部统筹各班级授课、党建学习,协调解决学员各类教学问题,建立起基于全员互动的“红色之家”微信交流平台。成立银龄婚姻家庭俱乐部,帮助单身中老年人“结伴养老”,针对学习、兴趣、爱好相同,年龄、性格、家庭环境相像的单身学员,主动牵线搭桥当起“社区红娘”,并免费提供档案管理、约见对象、开展婚恋辅导、心理慰藉等多种服务,帮助老人寻找心仪知己,排解老人生活上的寂寞和精神上的孤独。建立中华遗嘱库工作站,帮助老年人调解家庭矛盾,守护家人亲情,帮助办理遗嘱登记,解决老人后顾之忧,让老人安心养老,有力促进家庭和谐关系。4年来,协助200余名老年人完成遗嘱咨询和办理工作,帮助300余名单身老年人牵线搭桥,为6对中老年人举办了集中婚礼。探索出一条“老有所学、老年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良性循环特色之路。

“三圈联动、文化聚力”,朝阳区社区服务中心深入基层、立足社区,以老年人为对象,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绘就文化助老同心圆,老年人在这里愉快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开心地交流生活与社会交往,好心情换来了好脾气、好身体和好生活,同时也找到了实现幸福养老的途径。近年来,朝阳区老年大学先后获得北京市“市民终身学习基地”、“市民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北京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