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美馆、中国非遗馆中的壁画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
古代丝绸之路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条金线,其沿线地区有着历史上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最齐备、影响最广泛的佛教石窟寺和佛寺壁画遗存。丝绸之路沿线壁画以独特的洞窟形制、文化内容和壁画风格,展示出佛教文化及艺术传播的历史轨迹,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更是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丝路丹青——丝绸之路沿线壁画传摹”展览分为“火尽薪传”、“西域传道”、“千年营造”三个部分,精选了龟兹、焉耆、高昌、米兰、于阗、敦煌等23处壁画遗迹的临摹精品70件。这是在泥质地仗壁画临摹方面规格最高、作品规模及时间跨度上最大的一次综合展示,展览从中国石窟壁画起始点龟兹开始,沿丝路东行,以中国石窟壁画集大成的敦煌结尾,穿越4世纪到14世纪的时光,跨越1600余公里地理空间,引领观众沉浸式体验“丝路丹青”。
来自敦煌莫高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了凯旋之师收复河西的雄壮气势;翩翩起舞的飞天、别具风情的西域龟兹乐舞、跌宕起伏的经变故事……还有一些即便是在莫高窟,也很难看到的壁画。
这些展出的70余件壁画不是原作,而是传摹精品,是40位艺术家历时六年行走在丝绸之路上记录下的,它们时间跨度久,分布零散,保护难度很大,甚至其中一些已经濒临消亡。通过临摹,它们留下了最真实的样子,朴实粗糙的线条、风霜侵蚀后的残破质感,都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敦煌文化之美。展览串联起古丝绸之路上所有壁画的重要节点,帮助观众一站式欣赏传统文化的精华。
展览的亮点之一还有举世闻名的“最小庙宇”——新疆达玛沟小佛寺遗址,它是国家文物局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距今已经有1500-1800年的历史。遗址被一比一复原到现场,营造出了大漠戈壁,古老丝绸之路的时空氛围感,为观众打造近距离欣赏文化遗址的沉浸式体验。
“丝路丹青——丝绸之路沿线壁画传摹”展览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壁画传摹的成果汇报,使得大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欣赏到这些石窟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