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深度 | 北京停车改革开启“下半场”

日期:2022-08-24 14:31 来源:区交通委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2021年底,北京用三年时间,初步完成道路停车改革,全市近千条道路上,有近9万个停车位实现电子收费,停车费纳入政府非税收入,成为一笔“明白账”。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理念深入人心,城市主干路和支干路随意停车、影响交通的情况基本杜绝。从无序到规范,北京停车改革完成了“上半场”。

从今年开始,停车改革开始从路内向路外转变,如何用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的手段,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停车改革的“下半场”该如何进行?

从乱到治:停车秩序变好了

石景山八角南里社区建于1995年,是典型的老旧小区,配建车位很少,居民停车矛盾突出。北京静态交通石景山公司董事长李文兴说,通过“平改立”,小区新建了立体停车楼,最大限度挖掘了停车资源的供给潜力。

李文兴:“原来是平面停车场,能停90多辆车,改造之后是一个地下3层、地上5层的立体停车设施,车位数有273个。建成之后,小区里边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得到了缓解。”

图片

走进停车楼,交通指引标志十分醒目,楼内宽敞明亮,社区居民表示,这座停车楼解决了他们的大难题。

居民:“停车都很方便,车停在这里也很安全,回家晚了也有车位,进门口也有保安。”

居民:“过去肯定是不方便,转好几圈不见得能找着车位,堵着人家的车,打电话你还得赶紧给人挪车,有了这个停车楼以后,大家的车就都有地儿停了。”

图片

在丰台区魏家村南路,新施划的路侧停车位十分清晰。由于周边分布着居住区和批发市场,过去随意停放的车辆成了居民出行的“拦路虎”。社区居民说,进行规范治理后,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居民:“以前这条路停车比较乱,自从划了停车位以后,出行也方便了,我回来晚了停车也有地儿,还安排了管理人员,秩序也好了。”

居民:“过去这块停车有的时候都停到两排、三排,横着停、竖着停怎么停的都有,比较乱,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发生剐蹭了你也找不着人。通过这次治理,停车有秩序了,出行也安全。”

市交通委静态交通管理处处长赵震说,从无序到有序,从混乱到规范——2019年到2021年,北京初步完成道路停车改革,停车难和停车乱问题得到极大缓解。

赵震:“我们围绕规划施划、电子收费和严格执法这三个关键环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明确了道路车位的施划条件,细化了流程,明确了视频技术为主的电子收费技术路线,扩展了违停执法巡查人员的力量,树立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这种正确停车理念。”

智能化、精细化:满足停车新需求

秩序好转,是北京停车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如何满足停车人的个性化需求,是摆在管理部门面前的新挑战。在朝阳区,通过汇集停车场的运行信息,建设统一的网络平台,东三环三元桥附近的一处停车场就率先启动了预约停车服务,朝阳区交通委交通科刘鑫介绍,预约停车解决了车主“车到无位”的难题。

刘鑫:“预约停车系统是依托朝阳区停车诱导系统的大数据平台,与停车场收费管理系统相交互,通过车主线上预约车位、线下停车场预留车位的形式,为车主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停车服务。目前已接入三元桥广场、红领巾公园等20家停车场,解决市民日常出行中面临的‘车到无位’的困扰。”

市民张先生经常到附近办事,过去想在三元桥地区稳稳当当停个车,绝对是一件难事。能够预约一个车位,完美解决了张先生的“出行焦虑”。

张先生:“以前来一个地儿办事,我得提前半个多小时找停车位。自从有这个预约停车以后,能第一时间知道这附近哪有停车场,也能确保我来到这个停车场是100%有车位的,心里也比较安心一点,也没有这种焦虑心理。”

图片

朝阳停车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健表示,技术手段可以保证“预约必有位”。

王健:“当您预约成功之后,我们停车场会自动给您预留好1个停车位。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车场有100个车位,当您预约1个车位之后,我们车场停了99辆车的时候,道闸系统就不抬杆儿了,避免别的车进来占了您的预约停车位,确保您到了之后预约必有位。”

部分已经开通预约停车服务的车场信息/“通畅朝阳”微信号

精细化,也让停车服务从“有车”向“无车”转变。早晨9点,一辆中巴车停在大兴区一处园区里,上班族鱼贯下车进入写字楼,开始一天的工作,这就是 “摆渡+停车”的新服务。北京静态交通亦庄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王聪慧说,通过开行远端地铁站往返办工地点的摆渡车,不仅给开车人提供了准“P+R”服务,也给无车一族提供了新的出行选择。

王聪慧:“我们静态交通旗下有很多停车场,想将它们升级为非正式的‘P+R’这种形式,来提高它的使用效率和整个的通勤效率。这种‘摆渡+停车’方式是填补了公交和地铁的一个空白区域。本次开通的线路是从地铁4号线的生物医药基地站,到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早班车有两趟,下班的班车也有两趟,每天上下班的通勤人员也有100人次左右。”

“摆渡+停车”首批线路使用的车辆/北京静态交通公司提供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总经理助理李柳介绍,这种新服务有效缓解了办公区的停车难问题。

李柳:“当时园区建设的时候,车位还是有限的,每个人如果都自驾的话,对园区整个停车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果说用这种摆渡车或者叫定制班车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们园区停车的压力。大家反映还是很不错的,这个车时间规划还是很准的,希望以后能长期或者多开几条线路。”

进入“下半场”:让幸福停车成为可能

我们应该看到,在一些区域里,停车矛盾依旧突出,摆在管理部门面前的挑战还有很多。停车行业专家、北京静态交通公司党委副书记穆屹介绍,在新的阶段,北京停车改革需要新的管理智慧。

穆屹:“路侧改革之后,所谓的叫‘下半场停车改革’,将会从路内推向路外。从企业来讲,比如通过系统的改善、标准的提升,为市民和出行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从粗放到精细,整个停放的环节当中,比如说车辆引导,包括交费,包括我们的机具设备,甚至我们在车场的保险等等,不断地精细、精准。互联网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紧密的联系,我们要用一个平台、用一个小程序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静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王婕表示,要将所有停车资源统筹起来,进行高效和精细化的管理,让幸福停车成为可能。

王婕:“应该形成一张图、一套系统或者叫做一张网、一个平台,而不是说分而治之。北京那么多的区,我们不能走到一个区去刷一个APP,停车本身就是一个共建、共治和齐抓共管的这么一件事情。政府就是要像绣花一样,认真对待每一寸停车用地、精细化到每一个车位,保证我们在体制和机制的运行上,能够让每个车位发挥它更大的价值,给城市的出行带来叫做‘幸福停车’或叫‘愉快停车’的感觉。”

一个小程序打通会员系统,停车服务嵌入其中/颐堤港微信小程序

市交通委静态交通管理处处长赵震说,随着停车信息登记报送工作的持续推进,今后,北京所有的规范停车位信息将汇集到一个高度智慧化的停车“云大脑”中,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停车需求。

赵震:“围绕总量控制、中心城减量的这种原则,分区域差别地满足居住停车需求,严格控制出行停车需求这种供给的定位,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我们要提出道路车位的设置规则,盘活既有的停车设施,制定智慧停车的技术标准,全市的数据汇到一个数据库,提升停车管理的云脑建设,扩大一些场景服务,比如说不停车收费,比如说停车诱导,把所有的停车资源都最大化地利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