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三地解封 细数居家抗疫时的温暖与感动
几天来,朝阳区小红门肖村、南磨房石门新居35号院、六里屯秀水园社区陆续解除封控管控。回忆起封(管)控期间社区工作者的贴心服务、“大白”们的辛苦付出,居民们既感慨又感动。
照片定格温暖瞬间
“安心,暖心,这是我度过的最特别、最难忘的14天”“感谢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3月30日零时,小红门肖村解封,由中风险区调整为低风险区,肖村村民服务保障微信群里,除了一句句感谢和祝福,还有村民们发来的记录温情瞬间的照片。
“这不是我放在路东超市的那个暖水壶吗?”肖村村干部王培红翻看着照片,不禁红了眼眶。春寒料峭,村民担心工作人员没有热水喝,便每天准时将打满热水的暖水壶送到值班点,王培红说着“不用不用”,将暖水壶送到路东超市,第二天它又会出现在值班点。就这样,小小的暖壶,传递着村民与工作人员间的温情。
“这些天的相处,让大家的心更近了。”王培红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这是龙秀琴老人特意让人帮忙拍的,说要留作纪念。照片上的老人精神矍铄,眼里盛满笑意。
老人之前给王培红打来电话,说身体不适,睡眠不佳,王培红立即上门了解情况。他说自己长年照顾家里的老人,跟中医学了一些按摩技巧,龙秀琴老人的情况与他家里的老人很像,可以通过按摩来缓解不适。于是,王培红每天抽空上门为老人按摩,老人身体舒适了不少,对他连连感谢。
大雪中身穿防护服的“大白”们迎风向前,工作人员穿梭在胡同中将热乎饭菜送往高龄老人、病人等特殊群体家中……村民们用镜头定格了14天的温情瞬间,让感动与温暖不停传递。
“家庭化”服务陪伴居民
3月31日早上6:30,迎着第一抹朝阳,石门新居35号院管控区居民和为居民提供服务的56名“家长”手举小红旗走出小区。高歌、道谢、合影、感动落泪,真情流露的解封时刻充满温暖与感动。
封(管)控期间,为了高效精准服务居民,石门社区将小区划分为7个网格小家庭,每个家庭设置“小家长”,对每个网格内居民的需求进行细化,为居民提供“家庭化”服务。14天的时间,56名“家长”与居民“同生活,共患难”,像家人一样陪伴大家度过管控期。
“与居民一同在小区内进行管控,不仅方便第一时间为大家提供服务,还能让居民们随时感到社区的陪伴和温暖,不再孤单。”石门社区党委书记李晶晶说道。
除了石门社区工作人员,56名“家长”中还包括前来支援的南磨房地区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乡属企业骨干与物业保安。“我是10号楼的网格员,主要负责居民的就医购药、快递取送、买水购电等保障工作,并针对大家的特殊需求进行服务和协调。”张鑫告诉记者,自己是紫南家园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虽然支援服务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但居民们的每一句谢谢都给了自己很大支持和能量,“已经从不熟悉到现在与居民慢慢建立起感情,我们还将做好未解封单元居民的保障服务工作。相信在网格小伙伴们的相互鼓励下,接下来的工作也能圆满完成。”
双向奔赴守望相助
“齐心抗疫感恩有你”“抗疫的春天你们最美”……3月31日,六里屯街道秀水园社区除了与阳性病例同时空密接人员以外的封(管)控区居民,正式解除封闭管理。居民们手举写着感恩话语的牌子,唱着《我和我的祖国》陆续走出小区,向封(管)控期间为自己提供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表达谢意,当面道上一声辛苦。
“谢谢阿姨,这是我送给您的画……”社区青少年顾皓文将自己手绘的一幅画送到了保障组工作人员夏倩手中。顾皓文告诉记者,他画的是夏倩阿姨,社区封(管)控期间,夏倩阿姨一直帮他们家买菜,还帮自己打印过试卷和学习材料。无论早晚,只要自己家里有需要,夏倩阿姨都第一时间帮助解决,把需要的东西送上家门,他们全家人都感到满满的温暖。
除了基本生活物资外,就医也是居民保障工作的重要方面。封(管)控期间,有居民需要就医购药,有老人需要定期透析,有孕妇需要产检,还有2名新生儿顺利出生。“我家小孙女今天凌晨刚刚出生,昨晚儿媳妇突然有反应,我们马上给保障组打电话,保障组很快就帮我们联系好了专车,也联系好了相关医院,整个过程都很顺利及时,非常感谢医护人员的帮助。”社区一位居民说道。
爱是一场“双向奔赴”,保障组工作人员的贴心服务得到了居民的点赞,不少居民为工作人员送上了感谢信、暖宝宝、热水袋,还有各种各样的小零食。“14天的时间不算短,这期间经历了雨天雪天大风天,但是我们的感受却是温暖,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的内心也满是感动。”秀水园社区一位服务保障工作人员说道。
转自《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