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宝才:土办法手工打井 造福一方村民
日期:2021-03-29 来源:平房地区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回溯平房历史,挖掘平房文化,沉淀公共记忆,领略古今风采。岁月会在每个人的身上留下痕迹,对于石各庄村86岁的周宝才来说,他的痕迹与村里的变化息息相关。
在集体吃大锅饭的年代,他带领着生产队队员们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
在打井队工作期间,他见证了黄杉木店第一口井成功出水,饱经风霜的周宝才见证着历史的发展,更见证着平房地区的发展。
本期就让我们通过他的讲述,走进石各庄村的历史。
面对“吃不饱”困境 他想尽办法提高粮食产量
在石各庄村集体吃大锅饭的年代,作为生产队队长的周宝才时常要面对社员吃不饱的困境。
“春耕秋收,全靠人力和牲畜,那个时候环境艰苦,就靠老天爷赏饭吃。”周宝才记得,当时他所在的一大队,虽然有一千亩粮田,但因为缺水少灌溉,也没有肥料,收成并不高。而这些收上来的粮食还会被分为三部分,在上缴公购粮和储备应急粮后,剩下的才会作为生产队一年的口粮。
那时候生产队四五十个社员的吃饭问题,让周宝才日日忧心,于是他想尽办法提升粮食的产量。“我们用动物粪便,草料来作为肥料,还挨家挨户去村民家的茅房收集粪便。”为了提高产量,周宝才所在的生产队费劲了心思。
耗时一月 成功打出黄杉木店的第一口井
到了1971年,周宝才来到乡打井队工作。当时,因为大家没有经验,打井队十余人用着土办法手工打井。他回忆道:“打井时要把一根钻打进土里,在外边套上一根管子,往地下戳,等戳完后,再接上一根钻和管子,遇到坚硬的地质,需要再换钻头,还要缓慢进行,如此重复,直到出水为止。”
周宝才和队员们在打井的过程中一点点摸索,做中学,学中做,终于成功在黄杉木店打出了第一口井,这过程耗费了一个多月。当看着清澈甘甜的井水从地底冒出,那个场景周宝才至今都难以忘怀。后来,这口井用于百姓日常生活和土地灌溉,解决了周边百姓用水困难的问题。
“在当时有的乡,地下水困难,必须打150米才能出水。我们乡的水源比较丰富,一般打70米,最多打90米就能出水,水流24小时不断,井里的水依然清澈甘甜,且旺盛。”这让周宝才和队员们感到十分幸运。
在打井的过程中,周宝才一点点摸索经验,到后来,他只要一摸钻杆就知道打到了什么层。1973年,因为丰富的打井经验,周宝才前往区里担任了小班班长,带领十余人负责打井、洗井工作。当时打井队环境十分艰苦,只要一开钻24小时就离不开人,大家都是轮流休息。最困难时,三五天不回家是常态。周宝才回忆道,在打井时,他们睡过库房,牲畜房,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却甘之如饴。后又在北京市食品公司生产车间上班,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直到退休。
现在的周宝才已经搬迁上楼,享受着幸福的老年生活。“我非常感谢共产党的政策,让我们从以前的平房搬迁到现在的楼房,小区环境好,我和同层的住户关系处得也非常融洽。”周宝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