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治讲述平房故事
日期:2021-02-02 来源:平房地区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73岁的刘治是姚家园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土地,他在姚家园出生、成长、结婚立业,把这里一点一滴的发展都看在眼中。本期就让我们通过他的讲述,走进姚家园村的历史。
书本几毛钱的日子
刘治小时候,国家的教育还在实行九年一贯制,孩子们八九岁开始上小学。刘治记得,当时的姚家园小学在今天姚家园路路南的位置。“一个年级设有两个班,一个班三四十人,同学基本都是村子里一起长大的玩伴。”他介绍道,主要科目有语文、算数、自然、常识、音乐和体育,“由于条件有限,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上课时需要把仅有的一架风琴在各个教室之间抬来抬去。”
到了中学,各个学校的规模和人数就有了显著的提高。“一个年级设了四个班,还建有音乐教室。”刘治初中当时就读于97中,在姚家园小学的附近,这里聚集了周边各个村子的学生。
那时候还没有推行义务教育,每个学生需要交学杂费,一个学期一块五,红领巾和现在一样,是必备物品,三毛六一条。一个写字本几分钱一个,铅笔二分,橡皮一二分。即便如此,也会有穷苦人家的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
“小学升学需要各科目考试达到60分以上,才可以。”刘治介绍,但分班不会根据成绩的高低进行。中学毕业后,学生可以依据个人结业成绩选择工作,就像如今高考报志愿一样,当时也需要填报志愿。“按规定,每人可以填报三个地方,分一二三档。”刘治说,好多同学被分配到了大连、天津、沈阳的厂房或者机构工作,但他们这些农村出身的孩子大部分最终还是回到了家中。
生产队时期的村民收入
中学毕业后,刘治就直接回家务农了。人民公社时期,他曾参加生产队劳动,并担任生产队二队的队长,每天根据生产情况为大家分配任务。“一个生产队包括园田组、旱田组、畜牧组等,班子里发生事情,这些不同组别的负责人就会聚到一起商量。”
那时条件艰苦,经常是辛苦一年,也无法获得与劳动等价的收入。“每个生产队的经营情况不一样,工分价值不一样,收入也就不同。”刘治记得,当时经营情况好的生产队,有收入时一个工分价值一毛五,无收入时只值三分钱。记忆里,石各庄的一个生产队,经营情况不好,最低时一个工分只值八厘二。
当时有句民谣传“一年干一年超,三天不干直了腰”,意思是在生产队工作拿不到钱,还不如去做手艺当小工,能挣点零花。
凭票购买生活所需
不同于今天,出门一部手机完成大部分买卖的移动支付,人民公社时期,人人出门都要拿着粮本粮票。按照当时规定,每人每个月可以定量购买八斤面二斤米。当时的农民一般没有粮票,基本用的都是粮本。要买米面时,就到指定的地点让卖家在粮本上记录买卖情况。或者拿着粮本领粮票。每个粮本都有对应的特定粮店,是国家统一设置安排的。
买油饼要一两粮票,买布有布票,买冰箱、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也有相应的票。那个时候,无论是吃早点买小吃,还是购买生活用品,都需要提前备好各自对应的票,没有票就买不到东西。
“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买东西也不需要票了。”刘治高兴地说道,“国家也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没钱上不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