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马匹曾是最强生产力

日期:2021-01-11 来源:平房地区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李瑞福今年75岁,作为土生土长的黄渠人,他见证了这片土地的一次次变化。从兽医站到五金厂,从砖瓦房到楼房,他感受到了平房地区的发展加速度。

改善饲料加强运动 提升牲畜劳动力

上世纪70年代,平房兽医站位于平房东口的韩家坟地,与拖拉机站、汽车站同属于一个单位。

后来兽医站单独分出,搬到了石各庄村和平房村的养猪场之间。兽医站主要负责全公社所有生产队的大牲畜配种和防疫工作。就拿饲养的猪来说,全生产大队共有一二百头,平时在各个生产队饲养,生病或者需要接种时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到那边指导。

“赶着马车,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向前进。”通过老歌歌词,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马在那个年代的重要性。1970年,李瑞福来到平房生产大队的兽医站工作,当时的他还是年仅20岁的毛头小子,主要负责养马遛马。

兽医站自己养了四匹种马和一头种驴,马主要用于运输物资、耕地、拉车。为了更大限度的提升牲畜劳动力,李瑞福不断改良饲料,让它们吃得好。

不仅草料管够,还配有大麦芽、谷粉、鸡蛋、胡萝卜等,甚至比一些普通百姓的食物还丰盛。为了防止马匹养肥膘,就需要加大马的运动量。李瑞福便每天两次遛马,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在马场一圈一圈地绕着跑。

时间长了,李瑞福还成了骑马的好手,他说骑马首先要有胆子,不能在马旁边畏畏缩缩不敢上。上马之后,要时刻关注马的行为表情,掌握正确的骑马姿势。和马接触的时间长了,马就会和人建立起友谊,骑起来也会更加配合自己。

兽医站每个月的工资是30元,在当时已经是高工资了。据李瑞福回忆,像生产队挣工分,除了每月的固定工资男的8元、女的6元,剩下都是统计劳动工分,每天五到十分不等,年底进行总结,一次性结清。兽医站挣的是现金,因此经常会有人找李瑞福借钱买日常必需品。当时到饭铺吃饭,一份鱼香肉丝三毛五,一份炒饼五毛,因此李瑞福当时生活还算宽裕。

无“票”寸步难行 日常生活全靠“票”

兽医站一直运行到1984年生产队解体,那时村民们的个人生活条件都变好了,不再养猪,兽医站自动解散被淘汰。此后,李瑞福就来到了五金厂工作。

当时的五金厂位于现姚家园村的家乐福北部,和制桶厂、耐火厂挨着。有一百多名工人,进厂首先会被分到不同小组,像是轧钢组、气焊组、加工门窗组等,共有五六个不同的组别,每组设置一名组长,协调统筹组员按照要求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

李瑞福当时主要负责做零件,工具就是一些镰刀、铁锹、大镐等,后来机械化水平提高,开始使用轧钢,李瑞福的工作也方便不少。在那个年代,每个人衣食住行都需要拿着分配的布票、粮票统一领取。像油票是每人每月三两五。每人每月八斤面二斤米,但是米却时常买不到,平时吃的菜基本是咸菜。

“对比如今的生活,之前的我想都不敢想,我现在很知足。我们家是真的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走向了小康生活,真的感恩这些年无数人的拼搏奋斗,争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李瑞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