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看桶 盯桶 他们是最美桶前值守人(五)

日期:2020-10-23 来源:和平街街道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在砖角楼社区,有这样一群垃圾分类志愿者,平均年龄70岁以上,每天早晚各2小时,在投放垃圾的高峰时段,现场监督、指导垃圾分类工作。本期为大家选取了三位守桶人,他们的身份都是从“逆行者”再到“守桶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三位守桶人的事迹吧!

姓名:张立红

年龄:74岁

身份:砖角楼社区居民

桶前值守志愿者

张立红是砖北10号楼东2单元的楼门长,作为一名楼门长,她以身作则,经常活跃在各个志愿服务的岗位上,从疫情防控的站岗值守到现在的桶前值守,从“逆行者”到“守桶人”,都有她的身影,始终尽自己所能参加小区志愿活动。

疫情期间,张立红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每天都是充满正能量,但谁也没有想到她的身体,胃大面积切除、胆摘除、腰置钉。今年6月15日,张立红又做了一次腰椎手术,这是第三次做腰椎手术了。这次手术结束后,令她很感动,邻里关系变得更好了,不是本楼居住的居民都去看望她,询问是否需要帮助……看着居民对自己这么好,张立红感觉自己疫情期间做的工作都是值得的。她说:“你们来看我,我很感动,等我好了之后会继续干。”一个多月后,张立红身体好转了,又冲在前面,参与桶前值守。

在前期社区招募桶前值守志愿者,居民参与度不高时,张立红一遍遍地做宣传,动员居民协助社区居委会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当她值守时,遇到小区居民投放垃圾,张立红都会不厌其烦地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指导居民投放垃圾,尽到志愿者的职责。

当问及到居民是否配合投放垃圾时,张立红高兴地说:“通过这次疫情,我们这个小区更加团结了,邻里关系更加和睦了,大家上下楼遇到了,都会问上一句。居民投放垃圾时,如果有分不清的,我们都会上前说一下,告诉他们如何投放,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正确投放。”

姓名:白京平

年龄:65岁

身份:砖角楼社区居民

桶前值守志愿者

砖北9、10、11号三个楼院都是老旧小区,住的大部分居民都是相识几十年的老街坊,面对疫情,小院居民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纷纷行动起来,组成了志愿者队伍,在楼院出入口进行排班值守,他们不惧严寒酷暑,白京平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年,疫情站岗值守还没有结束,白京平又从小区卡口转战垃圾桶前,当起了守桶人。

“您好,咱们的垃圾尽量在家里做好分类,再拿来投放。”这是砖北9、11号楼桶站站长白京平在桶前值守时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身穿志愿者服装,带着垃圾分类的袖标,在9、11号楼垃圾桶前站岗值守,宣传垃圾分类小知识,指导居民分类处理和投放垃圾。

白京平不仅是桶前值守人,还是和平街街道志愿者监督员。还没发生疫情时,白京平作为一名监督员,负责砖北5、7、8号楼,砖南12、13、14号楼共6栋楼的楼道卫生。疫情好转后,他又当起了监督员,负责检查砖角楼社区、十四区社区两个社区的桶站值守工作。每星期检查一次,每次检查需要两天。白京平说:“相信通过不断检查、督促的形式,各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会越来越好。”

姓名:郝鸣慧

年龄:64岁

身份:砖角楼社区居民

桶前值守志愿者

“来,您把这袋垃圾袋给我吧,我给您看看分得对不对。”在砖北10、12号楼下,64岁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郝鸣慧接过一位居民手中的垃圾袋,打开袋口,仔细检查起来。郝鸣慧除了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有时还督促保洁员及时清扫,或自己直接上手,清洁、擦拭垃圾桶外壁。她说:“虽然守着垃圾桶,但我觉得我是在为小区的环境卫生站岗。”

在签垃圾分类承诺书时,郝鸣慧和张立红两人每天坐在小区门口,只要有人进来,就会问上一嘴,“您签垃圾分类承诺书了吗?没签,签一下啊。”“因为这次疫情,我对小区情况也更加了解了,街坊邻居彼此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时不时还会有居民给我们送吃的,送口罩,送手套,我们心里感到暖暖的,感觉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郝鸣慧深情地说道。

桶站值守时,正好是夏季,天气还很热,厨余垃圾破袋后投入垃圾桶,容易产生异味儿,也容易招来蚊蝇。小区居民将不用的纸箱放在一个专门存放‘可回收物’的地方,参与桶前值守的志愿者会把这些卖了,买成蚊香,值守时点上一个,防止蚊虫叮咬。垃圾分类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家慢慢养成习惯。郝鸣慧说:“希望自己值守的同时,能带动更多小区居民参与桶前值守,聚沙成塔,引导更多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垃圾分类,争做垃圾分类的宣传者、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