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小红门乡全民参与 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日期:2020-05-15 来源:小红门地区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乡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发动社区、村党总支党员干部带头作用,组织老党员、楼门组长等开展志愿服务,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并落实垃圾桶站规范管理。从重点行业入手,扎实、稳步推进乡内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各环节工作,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在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生活垃圾被分为了: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这四类垃圾分别对应了四种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可回收物用蓝桶,厨余垃圾用绿桶,有害垃圾用红桶,其他垃圾用灰桶。

目前,在小红门乡各村、社区内,各色分类垃圾桶码放整齐,电子屏上播放着垃圾分类宣传标语,社工、志愿者及物业单位等也纷纷行动起来,为居民发放《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致首都广大市民朋友的一封信》,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社区还利用废旧的展板、纸盒等材料制作了垃圾分类宣传板,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倡导绿色环保理念。

目前,居民区分类垃圾桶已基本配置完毕,同时工作人员还引导居民尽量在户内分类,实现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分开投放,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从重点行业入手,指导督促乡域内共计59家餐饮单位规范收运餐厨垃圾。在南城香餐厅的后厨,厨余垃圾桶摆放明显,餐厅负责人表示,为了避免厨余垃圾长期滞留在后厨,产生异味,他们在做好垃圾分类后,还会进行沥干水分的简单处理。

乡综治办负责人介绍,目前全乡已设立三处厨余垃圾收纳点,全部是在原来环卫垃圾站的基础之上升级改造建成,既可以方便周边百姓的就近投放,同时也做到了规范运输、统一收纳。

据了解,自5月1日起,位于博大路东侧,镇海寺公园二期内的小红门乡垃圾中转站投入试运行,目前垃圾转运量约15吨/天,待正常运行后,可达100吨/天。中转站建设采用半地下模式,垃圾收集、存储设备设置在地下,通过负压收集,等离子除臭技术,可有效消除异味,同时建有渗沥液收集池,可将渗沥液单独收集后,抽运至渗沥液处理设施处置。辖区内的其他垃圾集满后将由专车统一运送至指定垃圾中转站,随后转运至垃圾处理厂。

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下一步,小红门乡将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引导居民广泛参与,让垃圾分类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