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蓝马甲”支援西站 贴心服务“不打烊”

日期:2020-04-27 来源:八里庄街道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朝阳区在北京西站设立了离鄂返京人员转运分流点,并抽调干部,组建转运组,按照严防严控、源头管控、分期分类、闭环管理的原则,快速有序帮助湖北返京人员回家。八里庄街道办事处的王月晨和王小虎就是其中一员。

    抽调入“转运组”意味着又向风险靠近了一步,但他们没有退缩,从3月25日起,每天认真负责地迎接湖北返京人员,逐一进行体温监测、信息核查,确保转运工作安全高效、数据准确,实现了“点对点”闭环交接。

    按照统一要求,滞鄂北京人员抵京后,需通过专用通道出站,王小虎在北京西站主要负责地勤工作,他和王月晨一起,每天举着牌子守候在出站口处,亲切地迎接湖北返回朝阳区的人员,“您好,欢迎您回家!回朝阳区的朋友,请在这边集合!”这句简单的问候,拉近了与返京人员的距离。面对严格、细致的排查流程,难免让大家焦躁、抱怨。“他们也不容易,坐了5个多小时的火车,出站检查时带点情绪很正常。我是他们到北京出站接触的第一个人,我代表着朝阳工作者的形象,所以我会第一时间用热情的服务和温暖的话语化解他们的疲惫和担忧。”王小虎经常会主动和返京人员搭话聊天,用轻松的语气拉近被封闭的防护服和紧勒的口罩、护目镜所拉开的距离。

    接待大厅的空间有限,返京人员一多就会拥挤,不利于防控,也不容易维持秩序。嘈杂的环境、大量的人流,需要不停地高声提醒大家“跟上队伍,保持距离”。虽说步行七八百米就能到达停车场,可带领这么一些背着大包小裹的返京人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能把朝阳区的返京人员顺利带到地上停车场,王小虎和王月晨会在他们的胳膊上粘贴黄底红字的“朝阳”标志,仔细核对每个人的信息,确认他们的在京隔离地址属于朝阳区。有些老年人口音重,就得耐心地解释,还会给老人的子女打电话确认地址,直到核实无误。在完成信息核对,清点人数后,再将他们分批经由“专门通道”引导进入停车场。

    在北京西站,他们要在专列到达前1个小时在出站通道等候,那里没有休息区,一站就是几小时。

    王月晨主要负责车长的工作,他要将返京人员安全送到朝阳公园的转运点。在车上,他还会为返京人员讲解北京最新的防控规定,解读防疫政策,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送上“暖心欢迎大礼包”,里面有面包、饼干、巧克力、八宝粥、矿泉水、消毒湿纸巾等物,以缓解大家旅途的疲劳。很多返京人员对整个防疫流程都表示支持和配合。有一次,王月晨在给返京人员送“暖心欢迎大礼包”时,一位乘客突然打开行李包,拿出了一盒未拆封口罩递给他,“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你们也要注意防护!”这位乘客的举动让王月晨非常感动,“那包口罩我一直留着呢,舍不得用。”

    朝阳区每天接收的返京人员数量多,王月晨和王小虎的工作量大,任务也很重,每天的接站工作至少需要七个小时,有时会将近十二个小时。穿着防护服的他们不方便去厕所,所以他们就少吃饭,能不喝水就不喝水。天气逐渐升温,由于防护服不透气,在空间不大的出站通道里他们的头发和衣服常常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在接站工作按部就班进行的同时,街道的日常工作他们也不能落下,即便这样,他们也没有喊过半句苦和累,却微笑着告诉记者:“已经一个月了,我们习惯了。”从他们的脸上没有瞧见一丁点儿恐惧和疲惫,但是他们的头发已经长长。

    他们总是说自己其实做的并不多,真正伟大的是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我们也没有什么好怕的,只要做好防护,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等以后回忆起来,也是一件让自己骄傲的事。”

    转运工作只知道开始的时间,不知道结束的时间,他们用责任坚守初心,以担当体现大爱。瑞雪纷飞之时,他们曾下社区值守,参与社区防疫阻击战,春暖花开之日他们在分流中心守候,护卫“亲人”的归家之路,他们用真情与行动抒写,“疫情不散,我们不退”的誓言!祝福每一位返京人员“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