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行”的东湖街道社区赤脚医生——娄佳盛
日期:2019-12-09 来源:东湖街道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娄佳盛,1978年10月出生,现任东湖街道利泽西园一区社区(以下简称利一社区)党委书记。2016年6月,在利一小区因脏乱差屡遭媒体曝光、社区主要负责人先后离职、居民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娄佳盛临危受命,担任社区党委书记。
他坚持“望闻问切行”走动工作法,全身心投入到为居民服务中去,使利一社区从街道考评连年垫底一跃成为“北京市先进居委会”“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娄佳盛个人也获评2019年北京市“勤廉榜样”和朝阳区第四届社会治理创新十大“年度人物”、区第三届十大爱岗敬业“金蜜蜂”等荣誉称号。
传红色基因 领航五方共商共治。2015-2016年的利一社区,人见人愁。社区共两个小区,分别是僵尸物业不作为、以脏乱差闻名远近的利一小区和居民维权意识强、群体性事件屡发的中高端商品房小区康都佳园。利一小区居民构成复杂,既有原住地及周边地区拆迁上楼的农民,又有通过市场购房入住的新居民。过去物业管理水平较低,居民满意度差,因此在2015年,曾经换过一次物业,没成想更换的是僵尸物业,小区车辆乱停乱放、消防通道堵塞、随处可见狗便和垃圾,物业公司把代收商户的电费挪作他用造成商户大面积停电,不但居民怨声载道,社区书记、主任也先后离职,是名符其实的乱点儿。利一小区由于电梯故障频发、小区环境脏乱、治安案件不断,物业与业主的矛盾日渐加深,小区多次出现业主停车堵门、堵消防通道事件,媒体涌现出大量负面报道。社区党委书记长期病假,居委会主任、副主任辞职,利一社区成了 “烂摊子”。
2016年7月,娄佳盛临危受命,成为社区党委负责人。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军旅生涯锻造了他肯吃苦、敢碰硬的军人作风。面对利一这个“问题小区”的烂摊子,娄佳盛没有退缩,而是针对实际,提出了“建设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志愿队伍、健全一套好制度、探索一个好机制、创建一个好环境”的“五好”目标,“稳住利一”是他对街道工委的承诺。一次物业挪用代收商户的电费造成商户大面积停电,商户联合上访,他联合城建、信访、派出所等部门召开议事会,一面稳定商户情绪,一面多方奔走,终于恢复了商户供电。僵尸物业不作为,不配合社区工作,他就自掏腰包请保洁、保安吃饭,让他们搞好卫生,站好岗。在他的主持下,业委会成立,并成功更换了僵尸物业,压在他和居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搬开。
康都佳园小区业委会运作规范,物业管理水平较好,但居民需求起点高、维权意识强,极易引发上访维权。2016年秋,中国移动准备在小区北边建一座信号塔,刚刚进行了底座施工,居民看到后纷纷向社区反映信号塔距离居民楼太近,并建起了微信群,维权队伍迅速扩大到了120余人。针对突发的矛盾纠纷,社区一面对居民一一登记,一面联合物业、业委会开展问卷调查。针对90%居民不同意建信号塔的调查结果,娄佳盛积极联系街道城建科,多次与中国移动磋商,迫使中国移动主动移除了信号塔,原本因维权而建立的居民微信群纷纷为街道、社区党委点赞。为了顺利推进各项问题的解决,娄佳盛建立了物业日巡视、业委会周对接机制。业委会主任关文彬说,业委会成立之初就跑遍了市、区20多个政府部门,表达诉求主张权利,娄书记来了以后,特别是移动信号塔的成功拆除,使小区业主、业委会看到了一个一心为民的好社区班子,即便一些问题不能够马上解决,大家也愿意坐下来共同商议,因此,业委会再也没有去过任何一个政府部门上访。
在他的带领下,社区党委通过“一轴四网”区域化党建体系,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把基层党建工作与区域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以社区党委为主导,通过议事协商充分调动和发挥物业、业委会和居民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实现了社区与物业、业委会、社会单位、业主五方联动,促进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有效利用,共同为小区建设出谋划策、为民办实事,全年解决大小问题700余件。
“望闻问切行” 问诊居民关注问题。针对小区乱象和居民矛盾,娄佳盛提出“我在您身边,服务零距离”的社区服务理念。2016年8月15日,“望闻问切行”工作法正式启动,他带领社区工作者迈开步子走进居民中间,一边走动一边问诊社区问题。社区工作者每天携带专用工具包走到居民身边,巡视社区街巷、整治环境卫生、保障社区安全,把社区服务群众的工作延伸到居民家门口。在走动中社区工作者采用“望闻问切行”工作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民意、了解民需。
望——敏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娄佳盛要求社区工作者在走访过程中,学会用群众的视角看问题,不要对常见的问题习以为常,而要一一观察,记录下来,对于易于解决的问题即时处理,难以解决的问题协调推进解决;闻——耳听八方,留意各种信息。社区工作者要用心倾听居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善于在与居民的闲谈之中发现问题,提炼出有效的信息;问——抓住重点,把问题弄清楚。社区工作者要主动向居民群众征求意见和建议,迈得开腿、张得开嘴,问的出来、记得下来,要把问题的前因后果搞清楚弄明白;切——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社区工作者要对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汇总,通过议事会、会商会等形式分析、论证,找出最可行的方案,特别是涉及居民利益的问题,要通过议事协商的方法解决;行——坚决执行,妥善处理问题。一旦问题形成方案,就要坚决落实。娄佳盛要求社区工作者在执行的过程中坚持结果导向,务必见到效果。
利一社区的两个小区居民构成、服务需求、小区基础大为不同,如何建设和治理好差异如此巨大的两个小区,如何服务好需求悬殊的两边居民,娄佳盛带领团队大胆创新、弥补短板,将社区带上了精细化治理的发展轨道。
娄佳盛把“五好十有十无”的全要素小区建设标准当作衡量小区是否和谐宜居的标尺,由社区党委牵头,加强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统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在康都佳园小区修建了儿童乐园、补种绿植花木、更换围栏、粉刷外立面、设置拦车桩,“物业好管家”项目投入的8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了物业公司投入320余万元,用于改造楼内照明、升级车库监控系统、补种绿植、改造修复楼顶防水、电梯故障、监控升级等,使康都佳园小区更加安全、智能。利一小区问题多,娄佳盛就从发掘培养议事代表入手,制定居民公约,常态化的小区议事较好地解决了小区内部乱停车、消防通道堵塞等问题,并在利一小区实现小区交通微循环、增设车位、畅通消防通道、修缮小花园,补齐社区短板。
在娄佳盛的带领下,利一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一小区不但摘掉了“问题小区”的帽子,而且成为红色物业的典型,被《中国建设报》评为“中国十大幸福小区”;康都佳园小区通过“可看、可玩、可融、可感”的社区文化成功破解了社会治理难题,成为全要素小区建设的标杆。利一小区物业费收缴率由以前的不到20%迅速增长到80%,康都佳园小区物业费收缴率从80%增长到95%,形成了政府提升公信力、物业增收、居民受益的多赢局面。
娄佳盛“望闻问切行”工作法,通过望其色、闻其言、问其感、切其脉、治未病、袪病根,精准把脉社区问题,加之他总是出现在第一现场,用脚步丈量民生,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社区里的“赤脚医生”。
以社区为家 率先垂范谋划长远。2016年7月中旬,北京气象台相继发布暴雨预警,娄佳盛脚部骨折未愈,在处理积水问题时,因在雨水里浸泡时间过长而导致脚伤加剧,浮肿严重,他并没有因此退缩,始终坚守在社区防汛第一线。从到社区第一年起,每一个汛期他都组织物业巡视排水设施及重点部位,暴雨中徒手清掏覆盖在雨水篦子上的树叶杂物,暴雨过后组织清理,确保辖区安然度汛。
娄佳盛经常讲:“群众既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解决问题的参考者、办理结果的监督者,只有成为群众贴心人,才能让大家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
三年来,娄佳盛带领社区成功化解小区会所违建拆除、芸众中医院等矛盾纠纷50余起。社区无论发生大事小情,总能看见他的身影,处理燃气泄漏险情,为停水的居民家中送水,护送迷路的老人回家,抢救中暑的路人……他的手机号常年挂在社区公众号每一条推文后面,他也成了居民心中最贴心、最可信的人。路灯不亮了,居民找他;小区出现了建筑垃圾,找他;消防通道被堵了,找他;甚至居民的马桶坏了,还找他。而每一次,他总是有求必应,总能及时出现在需要他的居民面前,排忧解难、送去温暖。
要求别人做到的,他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将全体社区工作者凝聚在身边,上下一心、士气高涨,形成打开工作局面的强力支撑。在他的感召下,社区广泛开展社会动员,注重发挥党员、带头人在社区、楼院的骨干作用。社区党委组建了一支以党员为基础、志愿者为主力的百余人“好邻里一+1”志愿者服务队,形成特色品牌,使利一小区的环境卫生有了更多保障,并形成长效机制。再加上合唱队、舞蹈队、甜蜜烘焙队、蜗牛木屋坊等31支各类志愿服务队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汇集成支持社区各项工作的强大支撑。他还充分发挥378名在职党员作用,组织参加“廉政长廊”“三清一整”“周末大扫除”等各种志愿服务、环境治理、帮扶互助等活动,使“双报到”党员成为社区建设的又一支有生力量。
娄佳盛从社区文化入手,通过小手拉大手建设熟人楼院,以8000元社区公益金为基础,发起了“井盖涂鸦,扮靓咱家”项目,美化小区井盖60处,借助创享计划又绘制了4幅大型彩绘壁画,开展楼道小微景观等楼门文化建设。科技嘉年华、“小画家画大社区”等活动把居民从家中召唤出来,文化成为社区动员的强大引擎,居民归属感日增,成功破解了中高端小区社会动员难题。娄佳盛还积极探索“互联网+社区服务”,开通掌上议事厅微信平台、掌上社区数据平台以及掌上APP,防走失智能手环、一键呼、辰邦急救站等项目聚焦民情民意,日益精准的公共、公益、便民和特色服务让居民感受到了社区的温度。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环境优美、服务便利、物业有为,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居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有困难找社区”成为大家的新共识。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集中报道了利一社区红色物业、全要素小区建设经验。“我在您身边,服务零距离”,是娄佳盛的信条。“望闻问切行”问诊社区需求,精准社区服务,娄佳盛带领他的团队一直在践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