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报二十载 收藏十万份
日期:2019-11-15 来源:望京街道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走进李民家中,第一感觉就是震惊,除了十几平米的居住空间外,满屋子都是报纸。
十万份报纸,二十年的收集之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乐在其中?
本期带您走近“研究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报纸收藏家——李民。
人物简介
李民,男,汉族,年过四旬。北京人,中学时期与报结缘至今已20余载。主集国庆专题报纸及重大事件报纸。收藏自清朝至今报纸十万份。主要藏品包括:自1948-6-15日创刊至今全部人民日报;40余种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报纸。2009年在北京朝阳社区多次举办国庆报展,并被中国新闻社及朝阳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等多家媒体报道。
研究红色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10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李民家中,刚进门便被客厅摆放的大量报纸震惊了,整个客厅除了可供行走的过道已经全部被报纸占据,将近两米的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各类报纸,每份报纸都被细心地贴着时间、种类等标签。一百多平方米的空间,除了居住的十几平方米,其他的空间几乎都用来存放报纸了。
李民介绍说,作为信息的载体,报纸不仅有新闻属性也具历史属性、教育属性。近百年来的“红色报纸” 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记录了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伟大斗争,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发展的光辉历程。
代表性的报纸有刊登日本投降的大公报,报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卫星上天、中美建交、申奥成功等重大新闻事件的号外报纸等。这些老报纸是红色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 传承作用、导向作用、 凝聚作用、激励作用。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价值,既有社会价值,又有文化价值。
李民告诉记者,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探寻历史发展的足迹,认清正确的发展道路可以使我们更好融入今天的改革洪流,将个人的发展与中国梦更好结合。
集一份报纸用光半年工资
2008年,李民在网上看到有人出售《人民日报》创刊号,便立刻打电话联系对方, 经过一个小时奔波抵达目的地后,却因价格原因被卖家“劝退”。人虽然回来了,但心思始终没回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收藏报纸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人民日报》创刊号的渴望愈加强烈 ,终于第二次联系卖家,由于卖家地址搬迁,路途奔波又花了两个多小时。结果仍然是无功而返,卖家称报纸升值了。
因为担心这份“独一无二”的报纸被人捷足先登,李民在两个月后三顾茅庐,卖家也被他的诚心打动,最终,他得到了这份《人民日报》创刊号,这份报纸,花费了他半年的工资。
当记者问到为了这样一份报纸如此奔波,费心费力费钱到底值不值时,李民笑着说,当你得到自己想要的宝贝时,得到的是满足,忘掉的是价格。是啊,拥有一份当今世界十大报刊之一的人民日报创刊号怎能不自豪呢?
报纸是散装的百科全书
在收集报纸的过程中,耗费精力的不仅是找寻的过程,还有前期资料、线索的收集与整理。
1981年1月份《市场报》登了一则征婚启事,被称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征婚广告,这一消息被各大媒体转载发布,一两个月过后,香港《大公报》上也同样刊登了一则“改革开放后第一份征婚广告”的消息,不过此时 ,主体换成为了《天津日报》。为了验证这一消息,李民翻阅了大量资料,互联网上搜寻无果,他就到国家图书馆求证,报纸内容纷繁复杂,查找其中的一条有争议性的消息无异于大海捞针,经过两个多月的求证,李民找到了这份刊登征婚广告的《天津日报》,从而修正了市场报首登的传统认知。像这样类似的求证李民从收藏时就开始了。
他说,其实大量时间都耗费在寻找的过程中,更多时候找寻的结果是没有结果,但是这个过程带给自己的意义却不一样, 报纸就是散装的百科全书,通过查阅过程 可以更多地认知这个世界, 这些带来的满足感是不一样的。
对于“传统纸质媒介会消亡”的言论,李民并不认同,“报纸能给读者新媒体无法替代的东西,且人们需要白纸黑字带来的信赖感和安全感,报纸内涵的权威和公信价值,不仅不会式微反而会愈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