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社区老师姜栋民心中牵挂的那些事儿

日期:2019-11-15 来源:望京街道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在姜栋民老师的抽屉里,2个硬盘旁边放着3个小塑封袋,每个袋子里放着3至4个U盘,桌上还零零散散放着几个。每个U盘上都标记着“国学”“京剧”等字样。数一下,2个硬盘,16个U盘。这些就是她这五六年来,为这两个学习班准备的学习材料。

    姜栋民

    74岁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退休教师

    望京西园四区居民

    在社区义务组织开展国学班近4年、京剧班近6年,带领社区晨练木兰队10年。

    京 剧

    社区居民央求开办京剧课

    对于姜栋民而言,京剧是从小到大的爱好,而看到这么多人喜欢京剧,她更是打心底里高兴。

    在社区晨练队的时候,姜栋民时不时展现出来的京剧爱好,吸引了众多队员的目光。在队员们的央求下,2013年,姜栋民向社区申请了一间屋子,作为京剧班的学习基地。此后的每周三上午9点至11点,望京西园四区居委会里总能传出咿咿呀呀的京剧声。

    参加京剧班的学员们基本没有京剧功底,只是平时喜欢唱歌。据姜栋民回忆:“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唱的戏总有一股很浓的歌味儿,尾音也不好听,没有京剧的那种婉转。”

    学习京剧,只能多听多学多唱。姜栋民表示,自己虽然从小喜欢京剧,但一直苦于没地学,只能自己摸索。从小时候的收音机,到长大后的录音机,再到现在的电视机,姜栋民一边听一边唱,一点点向梦想靠近。

    在给学员们教学的时候,姜栋民也秉承着多听多唱原则。课堂上利用U盘,一遍遍播放京剧音频,为学员录音,纠正唱得不妥的地方。

    京剧是一种听觉与视觉共存的艺术,唱、念、做、打全都需要功力。为了教好大家,姜栋民经常在家对着视频练习,从步伐、甩袖到眼神,姜栋民都要练上十来遍,再去教给自己的学生们。“他们爱学我就高兴,累点也值。”

    经过近6年的学习,京剧班成员们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并多次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每次表演的视频也都被姜栋民保存在U盘里。姜栋民对这些表演赞不绝口,“现在听大家唱京剧,已经很有感觉了。那一开口、一甩袖,京剧的范儿就出来了。”

    国学课

    老年人与孙女有了共同语言

    2014年底,姜栋民再一次找到了社区,这次仍然是申请一间屋子,因为她想开设一个国学班。

    姜栋民退休前在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教语文。当队员们了解这一点之后,便请求她也教教他们。“主要是大家的学习热情感染了我。好多老人现在都在家帮忙照顾小孩,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他们都帮不了忙,就想再充实一下自己,也让自己和孩子有个更好的交流话题。看到大家这么好学,我便答应了,发挥老师的余热嘛。”

    2015年清明节前期,国学班开课了,姜栋民就着清明时节为大家讲解清明节的历史和意义。学员燕景珍学完之后,开心地回家与外孙女瑶瑶说道:“瑶瑶,姥姥跟你说一下清明节的由来啊。”“姥姥,那我也跟你讲一下介子推吧。”当燕景珍在课堂上分享自己与外孙女的互动时,她表示:“之前跟孩子聊学习上的话题都傻乎乎的,‘愣嘛不懂’。现在终于可以跟孩子聊一些文学知识了,真开心。”

    居民徐宝莹听说社区有个免费国学班,找到了国学班老师姜栋民想要上课。但考虑到场地狭小,人员拥挤,姜栋民只好婉言拒绝。“没有桌椅我可以自己带过去。”徐宝莹央求道。姜栋民被她的诚心打动,便与学员们一起努力,找了一张闲置桌子,让徐宝莹与大家一起上课。每次想到徐宝莹,姜栋民就抑制不住高兴,她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高兴,而这也正是支撑她一直开班到现在的原因。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以及接下来要讲解的元曲和明清小说,姜栋民系统地为大家讲解近90节国学知识,备课笔记都存满好几个U盘。

    疼 痛

    为了不停课忍受“天下第一痛”

    国学班开课后的一年,姜栋民的后槽牙及耳垂下方时不时地出现疼痛感。刚开始这点疼痛姜栋民并没有在乎,还是继续给学员们上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感是越来越强烈。2017年4月,疼痛已经让姜栋民不能正常说话,上课更成了一种煎熬。

    女儿见母亲如此痛苦,便提议出去旅游换换环境。然而新环境也没有缓解姜栋民的伤痛,4月17日,一家人匆匆赶回北京,安排她住进医院。经检查,姜栋民患有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这两年一直饱受它的困扰。这次实在撑不住了,只好跟大家请假,赶紧去做手术。”

    术后休养的时候,姜栋民满心挂念着自己的国学班和京剧班,仅仅停课40多天,姜栋民便继续开课了。

    原本每周一、周三分别为国学课、京剧课,但京剧需要大量肺活量,对于刚手术完的姜栋民来说有些吃力。但为保证一周两次教学,姜栋民便将周三的京剧课改为国学课。“教京剧吃力了点,但是教国学还能坚持,既然能教就教呗,总不能让大家老等着啊。”

    心 声

    老伴儿有话说

    丁文贵除了是姜栋民的丈夫,还是她的“老跑腿儿”、后勤部长和代课老师。

    “你去帮我复印一下这些材料,要20份。”每周,丁文贵都会收到老伴儿类似的跑腿差事,这是老伴儿刚备完课的国学材料。“她备课还不是一天就能完事,每次都得一个多星期,查资料,自己码字,要考虑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还要考虑每个学生的接受水平,保证每个人每节课都有收获。”丁文贵一边指着那一堆打印材料和U盘一边说。

    虽然自己也是老师,但看到老伴儿一心扑在两个义务兴趣班上,丁文贵也有很多话想说,“我看着她忙活我都心疼,但是她喜欢我又能说啥,只能支持。跑跑腿、复印点东西,有时候她有事或者身体撑不住,我就去代两节,就想她能轻松点。”

    对于家务,丁文贵更是直接地对老伴儿说:“家里的活有我呢。”正是有丁文贵的全力支持,姜栋民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员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