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乃强:记录时代是我的追求
日期:2019-11-15 来源:望京街道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人物名片
翁乃强:
1936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华侨家庭中。父亲翁福林经历二战,深知“祖国是华侨最坚实的后盾”。建国后,翁福林陆续将三个孩子送回国,希望孩子能够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1951年,年仅15岁的翁乃强在父亲的影响下只身回国,进入央美附中接受教育,并成为职业摄影人,记录时代的变迁,为国家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影像资料。
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射在翁乃强满头的白发和手中一张张黑白照片上,时光仿佛在这一刻慢了下来,随着翁乃强的手缓缓翻动……
翁乃强从1951年回国之后就开始记录时代的变迁,如今,82岁高龄的老人正在专心整理自己一生的记录,“有好些底片都已经上交国家保存了,但还是有很多照片需要整理,我现在就想赶着时间,把所有的照片都整理出来……”
北京南池子冬景
时代印记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每家每户流行的还是“老四大件”收音机、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私家车很少,人们出行主要靠自行车和公共汽车。
《北京南池子冬景》这幅摄影作品呈现的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大街上的情景。那是一个寒冷冬日的早晨,空中还飘着雪花,人们顶着风雪骑自行车,衣服上沾满了迎面飘来的雪花,排成了一条长长的自行车龙,一辆公共汽车正在自行车边缓缓地行驶。
作者解读
“那时要有一辆自行车,那还真是很自豪了。不像现在,私家的自行车都看不见了,好多都堆放在楼道里,只能当废品,满大街都是私家车和共享单车。”
翁乃强一边说着一边像炫宝一样地来到储物间,在这里一辆被磨得看不出车标的“二八自行车”正端放着。
“这是我当年回国时跟行李一起带过来的,快70个年头了。这自行车陪我转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这张《北京南池子冬景》就是我大早上骑着它去拍的。”翁乃强感慨地说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行车早已不是“四大件”之一,虽然它以共享单车的形式回归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但也难以再现《北京南池子冬景》中的景象。
《北京南池子冬景》这幅摄影作品目前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中进行展出。
东华门早市
时代印记
早市是京城百姓生活的一大特色,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逐渐活跃起来,早市一般设置在紫禁城附近或人口密集的街区,自天蒙蒙亮就开始一直到中午前闭市。
东华门早市背靠紫禁城,面对筒子河。一大清早,东华门早市便开始热闹起来,小贩们蹬着三轮车,载着新鲜的蔬菜来到早市出售,市民们不断穿梭在各类蔬果摊前。
作者解读
改革开放之后,早市起初是为解决市民购买蔬菜水果方便以及安置个体就业而设,后来早市的种类已逐渐扩大到售卖各种日用百货。
“当时市场经济刚开始活跃,早市是最能反映市场经济,也是最贴近市民生活的场所。”翁乃强说道,“20世纪70年代时期,早市的种类还比较单一,也没有活禽可以进行买卖,市民只有在重大节日前夕,才能在早市上购买到活禽。”
“早市里面人来人往,没有一丝缝隙,这张照片是我攀在筒子河的扶手边上拍下来的。”翁乃强说道。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考虑到卫生、环境、市容等问题,北京各个早市都已经陆续被关停。但另一方面,居民出门就有大小超市,超市里的商品更是丰富多样,这就填补了早市的空缺,满足了居民对蔬、果、禽、肉、蛋、奶的需求。
在考场上
时代印记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恢复高考”。
在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的高考现场,一个女孩微皱眉头,用牙咬着三角尺,仔细地思考着该如何答卷,对本次考试的在意尽显无余。
作者解读
“考试的时候根本不敢走近了拍,怕影响考生考试,所以我就只能站在远处,拿着一个中长镜头拍。”翁乃强回忆道。
等到一科考试结束后,翁乃强才敢在操场上大大方方地对着考生们拍照。在镜头下,考生们的表情都有其特点。有的独自一人凝神复习下一科考试内容,有的则嬉笑着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对题,但更多的是兴奋,兴奋自己终于等来了这一场考试。
“当时拍《在考场上》这张照片的时候,就是看到了她的表情,太认真太生动了,看一眼就能被她打动。大家都清楚这一次的考试多么的来之不易,等了这么多年,必须严阵以待、全力以赴。”翁乃强说道。
《在考场上》这幅摄影作品获得了1977—1980年全国摄影作品评选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