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十一”童言抒胸臆 听平房娃娃怎么说

日期:2019-10-11 来源:平房地区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今年,平房地区“五彩假日”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了“展望新时代·建功在少年“主题征文活动,辖区青少年积极投稿,最终,共征得文章56篇,经过地区书友协会吴长峰(会长)、董书乾等老师们共同审阅,评选出优秀文章15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本期,正值新中国迎来70周年华诞,让我们走进孩子们真挚的内心世界,看看他们对祖国母亲的热爱,看看他们内心的期待和梦想!

    高艺菲 华纺易城社区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感觉心潮澎湃,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感人画面: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建设时期,无数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到祖国的怀抱。

    记得前些日子跟着妈妈观看电影《钱学森》,钱学森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怀着坚定的报国之志,放弃美国政府给出的丰厚条件,历经种种艰难阻挠,最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怀抱。每当回想起这部电影,我都深深地被他那颗坚定的爱国之心打动。

    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我们,在强大的祖国母亲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今天的少年们就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奋发图强、学习知识、掌握本领,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点评:每一首歌唱祖国的歌曲,每一部歌颂英雄的电影,都是激励新时代青少年前进的动力,都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高艺菲小朋友就是受益者。

    王末 富华家园社区

    展望新时代 建功在少年

    古之华夏,地大物博,浩瀚青史,辉煌文化,雄踞东方;今之中国,高龄五千岁,繁衍数亿人,历经百年艰辛,穿越世纪风云。

    百年前,孙中山先生曾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今天,我们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数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始终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当年嘉兴一条游船上的几十个人,终是将他们的热血与希望播种在这片土地上,将他们的意志与赤子之心传承给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十九大上,我们才能自豪地回首过去那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才能拥有举世瞩目的“十大成就”,我们才能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美好蓝图。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中华之少年,我们更要以十九大的新要求为己任,跟随党的领导,坚定信念,固守纪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修身,齐家,治国,身怀赤子心,生死亦难盗。

    点评:作者以奔放的激情回顾了伟大民族走过的崎岖道路;用铿锵的语句讴歌为中华崛起献出生命的先烈。全文行云流水,激发了每位读者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蔡昊博 青年路社区

    排雷英雄——杜富国

    “你退后,让我来。”正是杜富国在雷场上说的。本来生命就很弱小,但他却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帮助老百姓脱贫。

    在云南省麻粟子县坝子村的山坡上,是一大片雷场,陆军某排雷大队正在山坡上排雷。这儿本是一片可以种庄稼的地,可是战争中遗留下的爆炸物,让到这儿的人十分害怕。

    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在排雷作业中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他立即让同组作业的战友退后,独自上前查明情况。突然一声巨响,手雷自爆了,他下意识地向战友方向一侧身,挡住了手榴弹爆炸后的冲击波和弹片,战友得救了,他却失去了自己的双手和双眼。在雷场上谁多排一颗雷,谁就多一分危险,杜富国深知这个道理,可他总抢着上。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英雄的人民正在续写着英雄的故事。排雷兵,是和平年代离死神最近的人。杜富国明知这一次次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但他为什么义无反顾?一年前,杜富国和战友在作业后,排着队手拉手走过雷场,将这片雷场安全的交还给百姓。如今,绵延起伏的山坡上,松苗随风摇曳,茶树吐出新绿,给老百姓带来了脱贫攻坚的希望。

    点评:为英雄立传,唱英雄赞歌!文章虽短小却厚重。

    史寅正 姚家园西社区

    《稼穑之歌》看祖国农业发展

    《稼穑之歌》是中国农业大学行知剧社在“致敬祖国”2019第十八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的演出剧目,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文化馆观看了演出。

    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北曲周县正经历最灰暗的日子。放眼望去,一片盐碱地上是“漏风漏雨还漏土”的民房。“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曲周的治碱科研组来了又去,都苦苦寻找改土方法而没有结果,村里劳动力减少,眼看着村里的食物也即将耗尽……于是农大老师们顶着被张庄人民误会的巨大压力来到曲周——睡草房、吃咸菜、喝苦水,不仅提出了新方案,还以他们的毅力感动了村民,一道战天斗地,使曲周的28万亩盐碱地变成了河渠纵横、路田成方的米粮仓……

    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1973年来,一代代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学以致用,与曲周民众一起战胜了“盐碱魔”,还将治碱经验用于造福黄淮海平原,助力扭转中国“南粮北调”的历史。河北曲周和姥姥家山东冠县离得很近了,妈妈说我们鲁西平原估计也是受益者,尽管她也是今天才知道农大人传承的 “曲周精神”。还说过几天回姥姥家的时候一定带我去曲周的“科技小院”看看,即便我以后不能传承曲周精神也可以从中学习到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点评:读书是学习,观看电影也是学习。小作者通过对观赏一场话剧的记叙,写出了农大老师为改变盐碱地的辛苦付出,并决心学习这种为国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