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我与祖国共成长:伉俪情深永相伴 携手扶将意久长

日期:2019-03-19 来源:崔各庄地区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李方明 李德英

    年龄70岁

    东辛店村人

    少时信件诉衷肠,老来相濡伴一生。东辛店村村民李方明、李德英夫妻俩同是70岁,一起经风历雨,他们的经历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伉俪情深,相伴意长,南来北去,携手扶将”,善良光明的两人手牵着手向着美好的生活一路前行。

    伉俪情深永相伴 携手扶将意久长

    贺年卡牵红线 寄信件互倾心

    “要说缘分吧,我跟老伴儿刚开始认识,是因为一张小小的贺年卡。”李德英每每谈起和老伴儿李方明相遇、相知、相爱的那段美好时光,脸上总是充满甜蜜的笑容。

    李德英回忆,上初中时她和李方明在同一所中学,见过面但不相识。毕业后,李德英回村担任妇女大队长,同时负责给村里的乡亲发放邮件。而李方明毕业后去往远离家乡的青岛南海舰队服军役。

    有一次,李德英收到来自青岛的一张贺年卡,卡片是李方明寄来的,需要由李德英转交给他的一位同学。贺卡牵线,一来二去,中间转交卡片的李德英和寄卡片的李方明慢慢熟悉了起来。

    李方明有一年回家探亲,在亲戚的撮合下,俩人又一次见到了陌生又熟悉的对方。“我一见到他就寒心了,他满脸疙瘩,当初参军走时可是白白净净一个小伙呀。”回想起俩人见面那一次,李德英嘴上这么调侃,眼里却充满了甜蜜和欣喜。

    探亲假短短10多天,李方明带着她去了趟动物园,留下了俩人倾心相处的心迹和足迹。李方明回部队后,两人联系多了起来,方寸贺年卡,难表相思意,两人改用书写信件的方式来互表好感。

    李方明第二次回家探亲,通过信件往来已然熟悉的两人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我写信去,他寄信来。那段时间我心里很焦急,我给他写的信,他七八天才能收到,一来一回我得半个月才能看到他的回信。”不过没多久,25岁的李德英和李方明在亲朋好友和家里人的祝福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通电话吐相思 数十年探亲路

    随着时代通讯技术的发达,车马邮件都慢的日子有了变化,各在远方、心却牵挂在一起的两个人尝试起了第一次通电话。“他偶尔会用青岛部队的总机打电话到北京,北京总机再转回我们这儿的公社总机,我再去接听。”李德英回忆第一次和丈夫通电话,自己的声音是颤抖的,在电话里听着丈夫对自己的牵挂,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几年后,李德英和丈夫一家人搬到了东辛店村居住。李德英调入了东郊农场二分厂工作。为了补贴家用,她还接了个副业——挑花。“那段时间,丈夫在部队,这个家就靠我咬着牙扛着,每天都会挑花到半夜2点左右,只为赚那26块钱。”这段苦涩的经历,也让李德英变得更加坚强。

    作为军属,李德英每年可以去部队探亲一个月。“每次去找他,都跟逃难似的。”她讲,“那时候火车票贵,我就套个大棉袄,让大儿子蜷缩到背上,再拉着小闺女,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买成半票。晃荡到青岛那边得十多个小时,下火车有部队负责接送军属的车,就把我们接到部队去了。”即使这样,每次去看当兵的丈夫,李德英都会带上一兜子的北京特产烟、特产酒和糖果,给丈夫和他的战友们打牙祭。时光在一来一回中溜过,李德英足足跑了十多年。

    保家国甘付出 相厮守到白头

    有国才有家,保家卫国初衷不改,李方明参军整整17年,他从来没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作为军人家属,巾帼不让须眉志,李德英也为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

    李方明退伍后分配到了首都机场街道办事处工作,两人的距离终于拉近了。担心到新单位丈夫吃饭不习惯,李德英每天都会早早起床准备丰盛的早餐,“他当了17年兵,现在好不容易能每天吃我做的饭,我就想让他吃点好的。”

    终于走到一起,两人分外珍惜,相亲相爱形影不离。相继退休后,闲不住的李德英买了电脑和音响。每天,她都会在电脑上下载一些广场舞视频,先自己练会,然后教给自己组建的“奥林之声舞蹈队”的队员们。“有本村人,也有外地人,零零散散有一百四五十人呢。”

    李德英愿意做的事情,李方明不仅全力支持,还会积极参与到里面。“有一次我组织队员去养老院慰问,他支持之余,还让我多给老人们买一些生活用品。”

    生活总无时不抛出点问题考验人。2017年冬天,李方明生病卧床无法行走。李德英激励他树立信心战胜病魔,并精心照料。如今老人身体恢复得愈来愈好,每天早上,李德英都会搀着他到附近公园遛弯活动身体。李德英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张两人携手在颐和园散步的照片,配有这样一段文字:“白头到老!结果不是最终的目的,过程的体会,才是最真的感悟!” 文/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