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居委会撤掉办公桌社工不当“宅男女” 跑片入户解决居民实际困难

日期:2018-01-30 来源:朝阳报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撤掉办公桌,社工不当“宅男女”。安贞街道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各社区居委会改革行政事务办理流程,重新划分办公空间,从前天天盯着电脑的社区工作者终于有充足的时间跑片入户,和居民唠唠家常,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人少事多活杂,这是以前社区工作的真实写照。”在安华里社区工作者徐荆看来,传统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摊派事务多、盖章证明多、指标任务重。徐荆干社区工作很多年了,但她一直都很惭愧,“别说是联系了,说实在话,有时候事儿多起来,就连下户参加各党支部组织的活动都没时间,更别说是给他们指导了。”她说。
    “社区工作量有多大,看看挂在门口的牌子就知道了。”徐荆坦言,社区居委会门口最多时挂了20多块牌子,比如:计生工作站、工商工作站、税务登记站、流动人口管理站等。“这些牌子都是相关部门要求挂的,但对社区而言,每块牌子都意味着一份责任,对应着一项工作。”
    事情多但工作人手却不足。“我们社区一共就有12名社工,这十来个人总共承接了百余项工作。”说起曾经社区工作的繁杂,徐荆也颇显无奈。以前,居民来办事必须找到对口专干,但专干们同时又承担很多其他事务,导致经常出现“专干另有任务,群众无法办事”的情况。
    社区是一面镜子,最能反映社会治理做得好不好。安贞街道社区办负责人陈静超介绍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安贞街道自去年6月份开始,启动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社区“职能归位、减负增效、服务创新”,不到半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符合地区发展和社区治理的新道路。
    “不会是走错了吧?”推门踏入安华里社区,来办理生育服务证的李萍吃了一惊,眼前的居委会大厅里没有一张办公桌,取而代之的是温馨明亮的茶歇区:绿植环绕,几方桌椅散发着温润的木质光泽,角落里还放着饮水机、阅报机。二层,是舞蹈室、合唱厅、会议室等居民活动场所,干净敞亮,设备齐全。
    这与李萍记忆中的社区居委会相去甚远。几个月前,居委会的办事柜台在大厅里一字排开,社保、计生、环卫、综治、文化……每个柜台后都有一位负责办理业务的社工,对着电脑聚精会神办公。李萍总觉得跟他们“隔着一层”。
    安贞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将原有社区规模进行优化和调整,由原来的6个社区增加至10个。借助着功能疏解和收回国有出租出借房产两大契机,街道将腾退后的场地全部用于建设新社区的办公用房。陈静超说,10个社区同时启动改革,以安华里社区为例,改革后,600平方米的居委会只拿出了3间小屋作办公室,面积狭小、位置偏僻,甚至连窗户都没有。而面积大、位置好的阳光房则全部留给居民作为活动区域,达到办公区域最小化、居民活动最大化。
    “办公桌撤了,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环境上的改变,更是一种以服务居民为首要任务的态度上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社区工作者的心和居民贴得更近了。”李萍说。
    75岁的左冬月是安华里社区退休党员,她前几日来社区咨询党支部组织活动的事儿,一进“会客厅”,便有名社区工作者坐在前台位置接待她。这名社工人称外号“百事通”,第一时间解答居民询问。
    安贞街道“瘦身”社区工作者的行政事务,合理调整人员分工,设置“百事通”服务岗,培养全能社工人才,一口受理,业务通办。同时,梳理细化了7大类31项业务,从受理到办结全都交由“百事通”负责。绘制“百事通”服务事项流程图,制作《社区服务站“百事通”工作手册》,规范办事流程,通过在社区设置触碰一体机和纸质“服务事项指南”,让前来办事的居民清楚了解所需材料和办事流程,实现“一次办理,一次办结”。
    社区这个筐不能啥都装。除了设置“百事通”专人专岗,安贞街道还清理了功能牌。“摘牌子不是形式,它意味着社区要承接的行政事务少了,我们的工作重心变了。”陈静超说,原来10多块牌子现在只留下3块牌,一块社区居委会的牌子、一块社区党委牌子,还有一块社区服务站的牌子。
    “被摘掉的牌子,其实都没在运作。”陈静超说,有些部门“进社区”只是纯粹挂一个牌子,只设机构不驻人员,派任务没有指导。“现在牌子摘了,台账少了。社区工作人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居民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