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位“机器人大夫”
日期:2017-11-20 来源:朝阳报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这个机器人了不得,竟然会看病。”到过潘家园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们都对一个叫“小医”的智能机器人津津乐道。
“您好,我是小医,请问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层的候诊大厅,记者看到了这位本领强大的机器人“大夫”。只见,这位“大夫”身高1米左右,椭圆的造型如同一只呆萌的企鹅,方方正正的“大脸”呈黄色,两只大大的眼睛让它胖嘟嘟的造型越发显得憨厚可爱,通体的白色宛如穿了医生的“白大褂”。跟患者交流的时候,“嘴巴”一闭一合地发出奶声奶气的声音,让大家情不自禁地伸出手要摸摸它。
潘家园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马岩告诉记者,患者可以通过“小医”进行门诊咨询,了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知识,还能帮助患者分析血糖、血压数据等。
“它回答的内容跟医生说的完全一致,现在都成我们的‘宠物’了。”60多岁的赵阿姨一脸宠溺地看着“小医”跟记者介绍道,她患糖尿病两年多了,平时一直靠吃药控制病情,她问“小医”要不要注射胰岛素,机器人很快就给她答复说不用,还把治病的原理也解释了一遍。“为了验证答案是否准确,我还特意咨询了一位主任医师,跟‘小医’说的一样。”
据马岩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高日门诊量超过千余人,就诊的居民中,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通常咨询医生的问题大同小异。引进“小医”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近几年患者咨询频率较高且存在共性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将问题和答案输入到了机器人体内的系统智库中,然后通过模糊搜索,机器人对“关键词”抓取后,就会给出具体答案。
除了给患者解疑答惑,“小医”还承担着社区健康教育的功能。“小医”的到来,改变了以往社区健康教育中医生讲、居民听的“填鸭式”传播方式,深受居民喜爱。
“现在的问题和答案多是跟慢性病有关的内容。”马岩说,接下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征集居民的意见与想法,把他们想了解的医学、保健等方面的内容输入到机器人系统中,让居民在跟“小医”的互动中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您好,我是小医,请问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层的候诊大厅,记者看到了这位本领强大的机器人“大夫”。只见,这位“大夫”身高1米左右,椭圆的造型如同一只呆萌的企鹅,方方正正的“大脸”呈黄色,两只大大的眼睛让它胖嘟嘟的造型越发显得憨厚可爱,通体的白色宛如穿了医生的“白大褂”。跟患者交流的时候,“嘴巴”一闭一合地发出奶声奶气的声音,让大家情不自禁地伸出手要摸摸它。
潘家园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马岩告诉记者,患者可以通过“小医”进行门诊咨询,了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知识,还能帮助患者分析血糖、血压数据等。
“它回答的内容跟医生说的完全一致,现在都成我们的‘宠物’了。”60多岁的赵阿姨一脸宠溺地看着“小医”跟记者介绍道,她患糖尿病两年多了,平时一直靠吃药控制病情,她问“小医”要不要注射胰岛素,机器人很快就给她答复说不用,还把治病的原理也解释了一遍。“为了验证答案是否准确,我还特意咨询了一位主任医师,跟‘小医’说的一样。”
据马岩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高日门诊量超过千余人,就诊的居民中,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通常咨询医生的问题大同小异。引进“小医”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近几年患者咨询频率较高且存在共性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将问题和答案输入到了机器人体内的系统智库中,然后通过模糊搜索,机器人对“关键词”抓取后,就会给出具体答案。
除了给患者解疑答惑,“小医”还承担着社区健康教育的功能。“小医”的到来,改变了以往社区健康教育中医生讲、居民听的“填鸭式”传播方式,深受居民喜爱。
“现在的问题和答案多是跟慢性病有关的内容。”马岩说,接下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征集居民的意见与想法,把他们想了解的医学、保健等方面的内容输入到机器人系统中,让居民在跟“小医”的互动中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