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专业力量赋能精准治理 本土督导助力空间焕新

日期:2025-11-18 09:20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来广营地区办事处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在地缘型社区治理的“复杂场域”,如何破解“设施老化、商居矛盾、居民参与弱”的多重困境?来广营地区本土社工督导结合立清路第二社区主动精准治理项目,给出一份“专业力量领航”的生动答卷。

11月17日下午,来广营地区召开立清路第二社区主动治理项目研讨会。会议由地区办事处副主任宋玉婧主持,相关职能科室、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本土社工督导团队核心成员以及立清路第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物业工作人员等30余人参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孙莹受邀以专家督导身份全程指导。

现场,各科室结合工作职责,详细讨论了改造前后的具体事项和管理问题,提出专业的意见建议。

宋玉婧表示,地区高度重视治理型社区的主动精准治理项目,将其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她指出,项目通过“精准把脉、组织赋能、协同议事”系统推进,组建专项督导小组深入调研,依托本土社工督导的专业优势搭建协商平台,有效引导商户、居民、物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将治理难点转化为社区焕新的亮点,真正让“明天第一城”的明天更加美好。

宋玉婧强调,下一步将认真总结项目经验,形成可复制的治理模式,让主动治理成为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01

破局:聚焦地缘型社区治理难题

立清路第二社区是典型的地缘型社区,治理挑战尤为突出:硬件设施老旧、汛期雨水漫灌、空间矛盾尖锐、安全隐患频发...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硬件“修修补补”,更需要运用专业方法梳理需求、协调利益、搭建机制,让居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让商户从“反对者”变“合作者”,让物业从“被动响应者”变“主动共建者”,而督导小组的深度介入,为破局注入了关键动能。

02

赋能:本土社工督导的“专业三板斧”

作为来广营地区培育的专业治理力量,本土督导团队,凭借“接地气、懂社区、善协调”的优势,全程深度参与改造项目,用专业方法打通治理“堵点”。

1.建体系:精细打造“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组织架构

“督导团队介入后,我们有了清晰的‘作战图’。”社区工作人员回忆,项目启动初期,督导团队第一时间介入,协助社区搭建“1+4”专项工作体系:明确“群众工作组、在地文化组、商居共融组、空间规划组”职责,细化“需求收集-分析-反馈”、“矛盾协调-跟踪-闭环”等流程,通过“专题研讨+实操指导”,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在诉求调研、利益协商中的专业能力,“专业方法+本土实践”的结合让组织架构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运转”。

2.摸实情:精准绘制“全域覆盖、精准适配”的需求画像

“改造不能‘想当然’,得知道居民真正想要什么。”督导团队深知,精准治理的前提是精准调研。

线下走访“挖深度”:指导群众工作组入户倾听居民“空间焕新需求”、商户“经营保障顾虑”,为反对改造商户建立“一人一档”,记录沟通细节与诉求变化,挖掘隐性矛盾;

实景踏勘“补盲区”:引导社区带领居民代表、商户、物业共同踏勘现场,用“照片标记+点位记录”建立《问题-点位对照表》,发现调研中遗漏的安全隐患,确保需求画像“无死角”。

3.解矛盾:精密搭建“商居共融、议事有道”的协同桥梁

“居民要休闲空间,商户要经营通道,怎么平衡?”这是改造中最核心的矛盾。督导团队凭借丰富的协商经验,指导社区搭建“多方议事平台”,推动矛盾从“对立”走向“共赢”。

分层沟通破僵局:针对商户反对情绪,设计分层沟通策略,指导社区工作人员用“共情+事实”的方式沟通,逐步化解抵触心理,实现“各退半步,共赢一步”。

机制创新促长效:协助制定《商居共治公约》,明确“商户门前三包”“居民文明使用公共空间”等责任,策划推动成立“商户联盟”,发掘商户中的“带头人”参与社区治理,让“短期改造”延伸为“长期共治”。

03

焕新:专业赋能下的治理成效

“督导团队就像‘导航仪’,既帮我们指明方向、破解难题,更教会我们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立清路第二社区党委书记说。

立清路第二社区主动精准治理项目,不仅是空间环境的焕新工程,更是基层治理专业化的创新生动实践。本土社工督导实践证明:专业力量的深度介入,能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效能。

未来,地区将继续深化“专业赋能+本土实践”的治理模式,让更多本土社工督导走进社区,破解治理难题,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注入源源不断的专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