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北大高级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入驻来广营
近日,2025年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实践课程在来广营正式启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王迪、教授马凤芝,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督导老师刘冬妮、课程助教王嘉雪、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侯力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来广营地区办事处副主任宋玉婧、社区建设办公室负责人、落地社区书记及地区督导共计5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
此次课程在去年基础上,深化合作主题,由5名教授老师、18名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与地区6个社区深度“牵手”,联合开展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
需求导向 明确合作主题
在项目启动之初,校地双方就首期合作进行回顾,并围绕当前来广营地区在社区基层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新需求进行深入交流。经共同商讨,确定本期实践课程将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为核心主题,旨在探索梳理“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树立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提质拓面。
项目沟通会上,社区建设办公室详细介绍了地区在社会建设、基层社区治理暨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相关情况,并期待借助北京大学的专业力量,为来广营地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人才培育和志愿服务品牌化、专业化注入新动能。
青年城、北苑三号院、旭辉、朝来绿色家园、立清路第二、清苑路第二社区书记分别介绍了社区基本情况及志愿服务发展情况,期待借助北大的力量对志愿服务进行专业赋能。
行动导向 细化实践路径
沟通会开展之前,校地双方建立沟通群。同学们提前进入社区实地走访,深入了解社区的资源、需求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直观了解真实的社区环境和居民行为模式,初步形成社区印象地图,为后续方案设计提供详实依据。
此次沟通会还邀请刘冬妮老师从专业规范与实习要求出发,从实习目标、课程实习结构、实习方案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要求,她希望学生能抓住机会,脚踏实地,做好实习实践工作。
目标导向 共绘长效蓝图
王迪指出这个项目是校地合作最靓丽的名片,展现出几个重要的特色。一是有高度,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体系作为终极目标。二是有温度,所有的规划、标准、原则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志愿者可感知的。三是有粘度,大家的合作是彼此缠绕、相互促进的。四是有广度,希望对研学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尝试,推进致行计划开展。五是有深度,在不同的社区,不同的群体范围内开展志愿服务,运用差异化的方法,进行整体性的提炼和理论提升。
马凤芝指出,去年的合作为双方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并期望在今年进一步推动可持续的合作进程。围绕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议题,首要任务是开展能力建设培训,为志愿者提供系统性的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路径。其次,应致力于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队伍实现规范化、可持续建设,明确共建共治共享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方式。第三,在地区层面,需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志愿服务标准,进而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地区志愿服务发展模式。
宋玉婧对北京大学马凤芝教授及其团队与学生表示诚挚感谢。去年的课程时间不长,但取得了很多的成效,让社区再次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今年课程再次开到北大基地,深感荣幸,也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机会,同时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希望双方合作能够形成长效化的制度及建议,将合作经验总结推广到其他的工作中进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