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王栋荣获朝阳区农村系统第十三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乡村振兴”优秀人物

日期:2025-10-14 16:40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小红门地区办事处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在小红门乡的街角巷陌,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脚步匆匆却目光坚定,伴随这片土地的各个发展节点,他就是小红门乡城乡建设办公室副科长王栋。作为土生土长的小红门人,他十八年如一日,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融入家乡的城市化进程,从土地储备到棚户区改造,再到城中村改造,他用脚步丈量土地变迁,用行动书写奋斗篇章。

2025年9月,王栋荣获朝阳区农村系统第十三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乡村振兴”优秀人物称号。

与规划结缘:从“门外汉”到“有心人”,在攻坚克难中淬火成钢。

2014年,王栋来到规划科,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专业术语的壁垒,复杂的项目发展周期,让初来乍到的他面临不小挑战,好在科室领导与前辈们悉心帮助,王栋逐渐坚定信心。

为了突破专业瓶颈,王栋开启了“白加黑”的学习模式:白天,深入现场调研、记录关键信息;夜晚,集中精力研读政策文件,遇到疑难问题便逐一标注,次日赶紧向同事请教,直至完全弄懂。参与鸿博家园安置房项目时,为了厘清一个概念,王栋对照设计图纸逐一核对数据,形成10余页的笔记。正是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让他仅用3个月便熟练掌握规划基础术语,半年后已能协同相关单位撰写项目汇报材料,成功实现从“规划新人”到“业务骨干”的初步转变。

2017年,小红门乡被正式纳入“第三批一绿试点”,是王栋和同事们在背后默默承担了全套支撑材料的梳理工作。面对20年项目沿革的庞杂脉络,他和同事们废寝忘食,累计查阅档案700余卷,绘制图表50余张,形成了近20万字的汇报材料。

与发展同行:从“跟跑者”到“破题人”,以“三字真经”勇立改革潮头。

在城市化建设的道路上,王栋深耕规划领域十年,总结出“谋”字当先、“韧”字为要、“民”字为本的“三字真经”,把图纸上的线条,变成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2014年,小红门乡首次闯大规模城市化“关口”,2万多人的安置难题没先例可循。王栋揣着“谋”字诀冲在前:白天奔波上级审批部门,围绕政策细节反复沟通协调;夜晚守着堆积如山的材料,把零散的居民诉求和政策文件整合成系统方案,连续数月连轴转。当鸿博家园一期、二期拔地而起,王栋和同事复盘工作时才发现,他们竟沟通协调过市、区近40个单位,共加盖各级公章300余个,用过的材料摞起来有一个成年人那么高。但看着老百姓搬进新房时的笑脸,王栋觉得,一切的努力和汗水都迎来了收获。

2021年,朝阳区启动各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非科班出身的王栋扛起对接设计院的担子。他揣着“韧” 劲儿,为搭建出“一廊一带一环三核多点”空间结构,用脚步丈量乡域边界,每天微信步数超2万;为了让便民设施贴民心,他守在路口倾听居民需求,开老干部见面会获取建议,把“四互”式的新型邻里关系融进规划里。

2025年城中村改造启动,王栋又扎进腾退“新战场”。他以“民” 字为本心,深入钻研政策文件,借助多年规划工作的经验,向有疑惑的居民群众耐心解释规划愿景,用改造后的实景案例争取理解和支持。用一卷实景图、一本民情账、一颗同理心,在腾退战场上架起政策与民意的桥梁,让冷硬的规划数据透出民生的温度。

与初心共守:从“践行者”到“传承者”,用“两本笔记”书写担当作为。

2007年至今,王栋深耕规划领域18年,把青春献给了哺育他的土地,也见证了家乡的时代巨变。

多年探索中,他摸索出“两本笔记”学习法:会议本逐字记录规划术语,会后对照专业书籍攻坚,3年积累200余条核心概念;项目本梳理全乡20年规划脉络,形成“问题树”分析模型。这两本笔记不仅将晦涩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实干指南,更成了科室新人的“入门秘籍”。

“规划工作需要传承,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承,更是为民服务初心的传承。”作为“传帮带”的一员,王栋带新同事走现场、讲案例,毫无保留分享项目资料与工作经验。年轻同事靠着“入门秘籍”快速上手,笑称“师父的‘笨办法’,才是规划人的真功夫”。

如今,小红门乡农民回迁安置房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曾经的平房胡同变成了现代化小区,红坊路、博大路等主干道串联起城乡,鸿博郊野公园、镇海寺郊野公园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正是一代又一代小红门建设者肩负统筹城乡发展的使命,秉持科学严谨的专业精神,小红门乡才能从阡陌农田蜕变为城市化建设的标杆,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未来,小红门乡将与居民携手共绘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画卷,让每个规划节点都成为百姓幸福生活的支点,为新时代朝阳发展续写动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