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为来故事营丨平均年龄65岁,12名老兵自驾2000公里追寻信仰新征程

日期:2025-10-11 09:23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来广营地区办事处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80年前,父辈用枪炮捍卫山河;80年后,我们用脚步丈量记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支由12名军休老兵组成的“军休老兵文化采风队”,从北苑三号院社区启程,历时11天,驱车两千余公里,深入白洋淀、太行山等红色热土。

这支平均年龄65岁以上的队伍,以“自发组织、自愿参加、自筹经费、自驾而行”的赤诚,在历史遗址中打捞记忆,在代际对话中传递信仰,用“银发力量”为新时代的红色传承写下生动篇章。

一年筹备

以老兵担当叩响历史之门

“早在一年前,我们就开始踩点规划路线了。”采风队队长李榜思是“万岁军传人”,他与导演渠陆军共同牵头,从萌生想法到最终成行,以军人特有的严谨与执着,克服了筹备路上的重重难关。

“最大的难题是时间和精力。”渠陆军坦言,队员们虽已退休,但多数仍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家庭负担不轻。“但大家热情极高,无人抱怨。因为我们都清楚,这不是普通的旅行,而是对父辈的致敬。”

体力是另一大考验。为适应高强度行程,队员们提前半年就开始锻炼。队员刘凡荣患有糖尿病,原本需每日注射胰岛素并冷藏保存。考虑到行程中住宿条件有限,她提前将注射药改为口服药,并坚持每日健步走,提升体能。“当年八路军能爬雪山过草地,我们这点准备算得了什么?”

为何选择白洋淀与太行山?渠陆军道出初衷:“这里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黄土岭战役的发生地,更是白求恩精神、狼牙山五壮士精神的诞生地。”筹备期间,队员们查阅了上百份史料,走访了十余位历史学者,只为让每一次讲解都有史可依,让每一段历史都可感可触。

千里追寻

触摸山河间的抗战记忆

“这就是王二小牺牲时背靠的岩石,上面的血痕虽已模糊,但我们仿佛仍能听见他当年的呐喊。”在涞源县王二小纪念广场,军旅书法家丁品哲轻抚石碑,声音哽咽。11天行程中,这样的“灵魂触动”时刻,几乎贯穿每一段路。

在河北易县黄土岭战役旧址,队员们走进当年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农家小院,拜访了战斗见证者陈汉文的遗孀赵玉亭。“那时八路军埋伏在山坳里,等日军全进了包围圈,枪声一响,日军顿时慌了神!”赵老的讲述,将队员们带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课本上‘黄土岭大捷’五个字,在这里变成了看得见的战壕、听得见的故事。”队员刘凡荣感慨道。她的公公袁东平,正是当年指挥黄土岭战役的三团政委。当她在纪念馆看见公公捐赠的望远镜时,往日听熟的故事瞬间具象,她泪水纵横,向着望远镜庄严敬礼。

在阜平县城南庄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一段关于“平阳惨案”的纪录片让所有队员红了眼眶。看到日军残忍杀害孕妇张贵亭、共产党员刘耀梅的画面时,刘丽英抹着泪说:“这些暴行,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在孙家庄白求恩曾工作过的小庙前,11名老兵齐声高唱《纪念白求恩》,歌声在山谷间回荡——他们中,有人曾像白求恩一样是医护人员,有人则继承了“把自己当一挺机关枪使用”的奋斗精神。此刻,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让每个人热血奔涌。

行程中也不乏温暖与惊喜。在狼牙山,他们偶遇一位80岁老人徒步攀登五壮士战道,还见到一个5岁孩童熟练唱响《松花江上》等抗战歌曲;在王二小希望小学,孩子们捧着队员们捐赠的图书,齐声说“要考到北京去,传承英雄精神”。沿途所见的崖柏工艺品、花山村千层底拥军鞋等红色衍生产品,也让他们倍感欣慰。“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抗战精神从未走远,它活在百姓心里,映在下一代眼中。”渠陆军说。

薪火相传

让历史在青春心中“活”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通讯兵要承担多大风险吗?”8月22日,在朝来小记者创造营的交流会上,曾是通讯兵的刘丽英拿出一台简易电报机,邀请青少年上台体验。当孩子们按下电键,听见“嘀嘀嗒嗒”的信号声时,眼中满是好奇与敬畏——这是采风队为年轻一代量身打造的“沉浸式课堂”。

为了让历史真正“活”起来,队员们各展所长:田文奎用黑管吹奏《在太行山上》,勾凌燕以舞蹈演绎“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家国情怀;孙红编排情景剧,再现黄土岭战役的激烈;高传毅则带来抗战主题版画,让孩子们在艺术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我们不讲大道理,只想用孩子们能懂的方式,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从何而来。”队员王慧芝说。

孩子们专注的神情,让队员们倍感欣慰。“有个孩子听完故事后问我:‘爷爷,我能当像王二小那样的小英雄吗?’”渠陆军笑着回忆,“我告诉他,好好学习,守护和平,就是今天的小英雄。”这场分享会,不仅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爱国种子,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如队员贺云所说:“我们走过的路、讲过的故事,终将成为他们成长的力量。”

笔墨耕耘

让红色故事永流传

“重走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采风队的老兵们早已规划好未来——在建军100周年之际,他们计划探访东北抗联遗址,继续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队员们正整理采风笔记,筹备出版书籍、制作短视频,让红色记忆借新媒体传播得更远、更广。

“退休不等于退场,我们还能做‘历史的传声筒’。”渠陆军说,“如果军旅生涯铸就了我们的信仰,那么退休生活,就是我们将其擦得更亮的时光。”这支银发采风队,正以实际行动践行誓言:在线下,他们定期举办“抗战故事分享会”;在线上,他们通过美篇、微信公众号持续分享“重走路上的发现”。他们要让更多人懂得:和平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先辈以牺牲换来;而传承,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岁月能染白双鬓,却冷却不了赤诚;年轮会刻下皱纹,但磨灭不了信仰。夕阳下,采风队的队旗在群山间迎风飘扬,他们走过的烽火路,已化作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之路”。在这条路上,正有越来越多的人追随他们的足迹,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让英雄精神永照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