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我的乡村记忆 | 油墨香、铁花溅、算盘响!她的半生,见证岁月的暖与时代的光

日期:2025-09-17 14:56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平房地区办事处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1973年,刚满十六岁的张丽琴站在姚家园村第一生产队的田埂上,手里拿着带着油墨香的报纸,用清亮的声音为乡亲们读新闻、讲技术。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岗位——宣传委员,稚嫩的肩膀早早担起了传播知识的责任。后来,在姚家园综合厂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她什么活儿都干:翻砂时铁花飞溅,制作工具时木屑纷飞,耐心打磨每一支笛子的音孔……

时代的浪潮将她推向了平房乡水电服务公司。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张丽琴成了五金建材市场的常客,车轮碾过的每一里路都化作成长的养分。“那时候什么都得敢说敢干”,张丽琴说。

第一次去水利局开会的经历张丽琴至今历历在目:没有公车就蹬自行车,从姚家园一路骑到水利局,汗流浃背地坐在会议室里却挺直腰板。这个曾经害怕和别人说话、见人害羞的姑娘,如今要管理11个下属单位的妇女工作,本职还要做出纳。她硬是挤出时间考取统计证、会计证、珠算证——成为那个年代最先持证上岗的专业人才。

那时候厂子里挣的都是死工资,大家都不宽裕。可越是艰难,工友间的情分就越显得金贵。“那时一个月挣三四十块钱,还要贴补家用。”当工友麻瑞芳生育时,她掏出微薄工资买来婴儿衣服和鸡蛋给她送去,“张姐”的亲切称呼从此烙进岁月深处。到现在俩人见面时,回忆起这件事依然热泪盈眶,这种相濡以沫的情谊,正是那个质朴年代最动人的光彩。这样的情分在厂里比比皆是:谁家孩子没人带,老工人就主动调班帮着照看;谁家老人住院,大家就轮流去医院陪护;就连年轻人相亲,都要请车间老师傅先把把关。

如今想起来,那些装在饭盒里的饺子,传递的旧衣裳,都是艰难岁月里最暖的光。工友之间不说什么漂亮话,可那份情谊,就像老厂房里冬日取暖的炉子,烧得不太旺,却始终透着暖意。

1996年,她加入弟弟创办的华北汽车修理厂,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账本上的数字从勉强维持到年盈余两三万元,见证着平房乡镇企业的艰难成长。那些骑着自行车去朝阳小街夜校考证的夜晚,那些在灯下扒拉算珠的时光,都化作改革大潮中一朵奋斗的浪花。

站在新世纪的门口,她亲眼见证故乡的蜕变。“以前都是土路,在我童年的时候如果想看一辆车,就是在350那条小路,总得盼着等着才能看到。冬天买煤得拿这本购煤证去买,排队买完了以后用一个独轮小推车推回来,那时候屋里也冷,都得生炉子。”

张丽琴童年记忆里总漏雨的纸窗小屋、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渐渐远去。2003年在朝阳体育中心举办的世青赛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家乡的城市化进程,从此,土路变通途,农田起高楼,大悦城、万象汇拔地而起。

作为第一批搬进安置房小区的居民,她坐在亮堂的楼房里细数幸福:“现在24小时有保安,小区有公园,想吃什么从手机上下完单就能送来。”张丽琴说道,“人就得在大风大浪中锻炼,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窗外车水马龙的繁华街景,正是这句话最生动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