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记忆 | “百家掌勺人”,炒热了黄渠村的人间烟火
在被岁月浸染的黄渠村里,时光仿佛总是走得很慢。邻里街坊端着碗筷站在门口吃饭,谁家做了好吃的总要给隔壁端上一碗,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这样的场景构成了么维奥记忆里最温暖的底色。
么维奥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无论红白喜事、盖房砌灶,只要喊一声“老么”,他准会放下手里的活儿赶来。这份热心,从1969年就开始了。那时物资匮乏,谁家办席都是大事。么维奥主动站出来,纯粹是义务帮忙。他记得村里几乎每户人家的大事——邻居的爷爷奶奶过世,是他掌勺;同辈兄弟结婚,他既安排接亲、主持婚礼,又穿上白大褂上灶炒菜。
他帮忙,是实心实意的帮。不仅出力,连盘子、碗、桌椅板凳都从自家搬去。他精打细算,替主家省钱。计划经济时代,煤和油都定量,么维奥凭着经验,把50斤煤、二两五油算计得恰到好处。“那时候炒菜从不浪费,用油都有讲究,几点钟起火、劈多少柴、火候什么时候最冲,先炒哪后炒哪个,绝不串味,最后锅底绝不剩油。”么维奥说道,他没专门学过,全靠爱好钻研,以及邻里间互相帮忙积累下了经验。
村里那会儿没瓦匠,谁家盖房都找他。抄平放线、砌墙、盘炕,他带着知青就能干起来。他立下规矩:帮完忙绝不在主家吃饭。“人家盖房本来就困难,咱还去吃一顿,这样不好。”他常这样叮嘱其他来帮忙的人。行善积德,是黄渠村民为人处世的根。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1981年,当么维奥进入印刷厂,许许多多黄渠村的村民们和他一样,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最初的日子充满艰辛,他们穿梭在城乡之间跑业务时,一次次碰壁,又一次次鼓起勇气敲门。
许多单位的大门并不好进,跑业务的日子里,夏天的烈日,冬天的寒风,厂里的业务员都一一经历过。但他们从不叫苦,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成功的合作,不仅是为了厂里的效益,更是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
在业务往来中,黄渠村印刷厂的工作人员依然保持着乡村人的质朴和真诚。他们不会花言巧语,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客户着想,帮他们精打细算,把纸张成本、排版费、印刷费、装订费一项项拆开算给人家听。这份实在,反而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
么维奥凭借记忆,手绘了一张约2米长、1.5米高的65年前黄渠村的老地图。“土黄色代表村里的土路,蓝色代表村里的河流,黑色的点是村里的井口……”每一道线条都不是简单的墨迹,而是一段鲜活的记忆。“我得把它们画下来,不能让后人忘了黄渠村原本的样子,这里是咱们的根。”
如今,虽然村庄的面貌已经改变,但那些温暖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么维奥的故事,让我们想起那个互帮互助的年代,想起邻里间质朴的情感,想起乡村生活中最本真的温暖。这些记忆,值得永远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