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戎岁月 | 王国欣:父亲母亲那段永不褪色的抗战记忆
讲述人——王文才烈士儿子 王国欣王国欣,86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退休干部,砖角楼社区居民。
我的父亲王文才生于1917年,1931年考入北平(今北京)志存中学读书。毕业后曾到国民党二十九军学生军官教导团学习,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5岁。
1937年,我的父亲参加卢沟桥抗战。同年9月,任定县抗日动员会回民部副部长,不久任定县回民抗日救国会主任。他当时跑遍了全县回民聚居的村庄,向回族各阶层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族政策,协助各村建立回民抗日救国会,动员大批回族爱国青年参加抗日队伍。同年,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间,冀回民抗日建国联合总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他被选为总会执委。
1939年8月,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又被选为总会常委兼冀中回民抗日救国先锋总队的总队长。在此期间,他经常深入到定县、藁城、安国、新乐等县,组织回民抗日武装,开办抗战先锋队干部训练班,并亲自指挥埋设地雷、镇压汉奸、拔除敌人的据点。
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五一扫荡”,八路军主力暂时撤至冀西山区,他带领部分敌后武装依然坚持在冀中平原打击敌人。在敌人碉堡林立、环境十分险恶的地区建立堡垒户、堡垒村,开展地道战、地雷战,与日伪展开殊死斗争,沉重打击了敌伪嚣张气焰。同年8月,在奉命由冀中区转战北岳区途中,路过平汉铁路时,与敌遭遇,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得到父亲牺牲消息后,全家悲痛至极。母亲后来谈到当时的情况说道:“你爹他其实早有准备,好几次跟我讲,如果他回不来,别哭别闹,最要紧的是记着去找组织,做好上级交给的任务。”
而母亲甘清华,同样是这场战争中坚韧不拔的战士。1938年入党的她,历经恶劣环境的考验,那时我家是堡垒村的堡垒户,承担着秘密交通站的任务,对往来于吕梁、太行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表叔”“阿姨”们,进行掩护和安排食宿。由于母亲的机警精道和强烈的责任感,从未出过一次纰漏。父亲牺牲后,母亲没有消沉,而是按照组织上的安排,更加积极为党工作,直到抗战取得完全胜利。
母亲甘清华常说: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考验把我们这个“小家”和党领导的“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恩情说不完,为党工作心里甜。”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父母留下的精神财富却代代相传。他们为党和国家终身奋斗的情怀,成为我们家风的核心。我和我的子女与孙辈先后光荣入党,至此,我家四代共14人皆为共产党员,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党员家庭。遥想当年,父母及老一辈们在战争年代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他们的事迹如璀璨星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也深深激励着全家每一个人。
我们铭记先辈的奉献与牺牲,传承那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让这份家国情怀,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