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我的乡村记忆 | 那个参加婚礼随暖壶、脸盆、镜子的年代

日期:2025-08-27 09:39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平房地区办事处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在平房乡石各庄村从事会计工作三十多年的曹桂英,人生轨迹始终与集体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最早从生产队会计起步,经历了"两级所有"体制变革(注:指人民公社时期公社和生产队两级集体所有制),在1994年体制调整后来到大队工作。当年,老会计退休后,她便接过了重任,开始了在大队的财务生涯。

最令她难忘的是三十三岁那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让她住进了医院,当时农村医疗报销制度尚未完善,农民只能在指定医院就医。持续高烧二十多天,病毒性的感染让输液治疗持续了一个多月。但最让曹桂英焦灼的是,此时正值年终结算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她还是生产队的会计,年终结算还包括木制厂、家具厂的结算,整个大队的财务汇总卡在了她这一环。

曹桂英的母亲既心疼又着急:"无论如何,得先把病治好。"出院那天,曹桂英直接让车开到办公室,行李包袱都没来得及送回家。大队财务主任早已守在办公室,周全顺、张菊英、崔淑华几位同事都赶来协助结算。众人连夜赶制报表,直到全部完成,曹桂英才安心回家。“个人的事再大,也不能耽误集体的事。”

1980年,曹桂英和丈夫结婚。刚开始分家单过时,夫妻俩一无所有,连米面都是靠娘家接济。"当时家里人口多,大家都过得紧巴巴的"。

曹桂英清晰记得,自己和丈夫订婚时的场景,“当时为了见面,衣服都是和别人借的。”见面礼的钱也是借的。婚后一直欠着30元债务,直到上班几年后才终于还清。

那时的农村婚礼虽简朴却热闹非凡。村里盛行“办席”,虽然穷,但婚礼也要操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院子里早早支起临时灶台,请来的厨师挥舞着大铁锅,空气中弥漫着炖肉的香气和蒸腾的热气。邻里乡亲都来帮忙,洗菜、切肉、摆桌椅,孩子们在人群中追逐嬉戏,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那时候结婚不像现在随红包,买一个脸盆三块钱,买一个暖壶五块钱,随十块钱以上的都极少。”曹桂英说道,那时亲朋好友结婚时的贺喜随礼,多是以“物”为主:或是一对暖壶,或是一个脸盆,或是一对枕巾,或是一对枕套,或是一床被面……都是一份心意。婚礼上,虽然菜肴简单,但乡亲们的热情丝毫不减,那份热闹与温情至今想起仍让她眼眶湿润。

对比今昔,曹桂英不禁感慨万千:从前吃不饱,现在却不愁吃喝,甚至因为吃得太好还要担心血糖高。她用"天翻地覆"来形容这四十年的发展与变化。

作为2018年第一批搬迁上楼的村民,她坦言,最初也十分不舍。但作为党员干部,她带头响应政策,成为了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从借衣相亲到安居乐业,从三五元份子钱到生活富裕,这段跨越四十年的经历,正是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真实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