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宫校社携手共筑实践平台,为社区治理注入青春智慧
卷首语
在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的浪潮中,青年群体正以蓬勃的朝气成为打通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 的生力军。今年暑期,太阳宫社区迎来了这样一群特别的人——北京科技大学“黔守”敏捷治理调研实践团(以下简称“黔守”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
据了解,4月25日,太阳宫社区党委与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团委正式签署基层组织共建协议,双方以“组织联建、党员互动、活动互联、资源共享”为目标,共同探索社区与高校协同治理新模式。
他们积极响应“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号召,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实践,为社区治理注入青春智慧,在服务群众中彰显青年担当。在这个炙热的夏天,他们与太阳宫社区共同度过了难忘的十五天。
1. 搭建舞台,共建第二课堂基地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社区高度重视与高校的合作,实践团入驻后,社区书记宋世懂与校方代表“黔守”实践团队长徐若璇、指导员刘逢时举行了“第二课堂教育实践基地”挂牌仪式。此次第二课堂实践基地的挂牌,标志着北京科技大学与太阳宫社区深度合作的开启,逐步构建起“高校赋能基层、基层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在社会治理中深化青年对社会的认知,在实践过程中以青年智慧破解治理难题,让基层服务更具活力与温度。
2.深入社区 探索社区点滴脉络
“主动靠前、聚焦需求”是“黔守”实践团的学生们一直以来的准则。
15天里,他们深入到了社区工作的各个角落里。他们化身社区一员,轮流担任“一日主任”值班岗位,体验社工的一天,在一通通电话里,一次次业务处理中感受什么是社区;他们参与社区会议,在繁杂多样的信息中摸清脉络、读懂实情;紧跟社工脚步,叩开居民家门,在入户走访的“微课堂”里学习捕捉最真实的社情民意,让他们真切感知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他们跟随社工扶正倾斜变形的护栏,在忙碌中领略“未诉先办”的真谛——是于细微处察觉需求的敏锐,是不等不拖、主动作为的自觉,更是把服务做到前头的踏实与笃定。他们积极加入北京市微花园试点项目建设队伍,与社工们一起完成花园维护,在汗水中读懂“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深刻内涵,用青年力量为首都社区添绿增彩。
他们发挥团队优势,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兴安·新就业群体消费调研小队的同伴在太阳宫社区共同开展了一场“青少年乙肝健康与防消费型诈骗”主题活动,用生动案例和趣味互动帮孩子们筑牢防护网,为社区暑期活动增添了一抹色彩。
此外,他们加入到了社区禁毒讲座、法律咨询、多肉种植、中医义诊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中。
学生们走进太阳宫乡党群服务中心,参与新就业群体公益剪发活动,让外卖小哥、快递师傅们在奔波间隙感受到“家”的温暖,用贴心服务架起坚实桥梁;他们跟随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筹备五史讲座,和居民们一同坐下听讲师细数改革开放以来的壮阔历程和时代变迁,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通过一系列实践,更加熟悉了社区活动的组织逻辑与运行模式,对基层治理和社区生活形成了更立体、更深刻的感悟。
3. 深入调研,探索敏捷治理的秘密
“敏捷治理”意味着一种快速、灵活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社区而言,它意味着快速响应居民需求,及时解决棘手问题。用高效的执行和贴心的服务来获得居民们的信任和认可。
“黔守”实践团立足社区治理多元差异化特征,精心构筑多维度、立体化的系统性访谈框架。学生们与社工深度交流,细致探询日常事务管理、居民服务体系构建及治理实践中的现实挑战。
和物业工作人员巡查社区,聚焦设施维保、安全防护与停车治理等民生关切问题,同时,积极对接社会组织联合会,系统梳理其服务范畴、组织形态及协作机制,深入挖掘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潜在动能。
深入居民身边,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交流、开放式访谈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居民需求与建议,从社区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完善,到文化活动开展,进一步倾听居民心声。
4. 服务社区,淬炼青春担当责任
实践尾声,太阳宫社区与“黔守”实践团召开总结会。双方回顾实践经历,总结收获成果。实践团成员累计深度访谈社区社工20余人次,累计参加社区活动14场,社区会议5场,参与撰写新闻稿6篇、会议纪要1篇。
“愿未来一路高歌猛进,常回来看看。”最后,宋世懂书记为学生们送上了真挚的祝福,双方交换的临别礼物承载着深深情谊,成为了特别的约定。
总结
十五天中,“黔守”实践团在太阳宫社区燃起青春之光。那满载民生的调研笔记,是青年智慧在基层治理沃土的深耕;活动中绽放的真诚笑容,是真情服务群众的写照;那些新颖的文化创作,更成为连接青年力量与社区脉络的鲜活纽带。他们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深入群众、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
太阳宫社区也将以此为契机,欢迎青年学子走进社区热土,倾听民声、贡献才智,在这片舞台上挥洒汗水、绽放光芒,共同谱写服务家国、奉献人民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