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
“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总让人想起那些把青春献给军营的年轻人。他们用热血书写忠诚、用坚毅铸就成长,而当他们脱下军装回归社会,那份熔铸于军营的责任与担当,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熠熠生辉。
「劲松中社区 于佳」“18岁,我想做点不一样的。”
2020年,高考结束后,当同龄人忙着填报志愿、规划假期旅行时,于佳剪短头发,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成了侦察营里的一名女兵。“18岁,我想做点不一样的。”于佳说道。当时,电视上的征兵宣传视频吸引了她,怀着好奇与期待,她登录了征兵网。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时,得到了他们的全力支持。然而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觉得女生可能比较娇气,吃不了军旅的苦。但于佳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她想证明,性别并不能限制一个人的潜力。“正因为有人都这么想,我才要去证明——女生也能啃下最硬的骨头。”就这样,于佳踏上了军旅之路,成为了一名女侦查兵。初入部队,训练的强度远超她的想象。与其他人相比,她的体力稍显不足,训练成绩也暂时落后。但于佳没有丝毫退缩,努力训练。每一个动作,她都反复练习;每一次体能测试,她都全力以赴。“我妈妈是一名党员,从小对我耳濡目染的教育就是,谁说女子不如男。”
在部队的日子里,于佳不仅锻炼了体魄,更磨砺了意志。退伍后,她带着军营赋予的坚韧重返校园继续学业。回到社区,于佳也积极投身到各项公益活动中。桶前值守、垃圾分类、公益讲座,她都积极参与,在重要节点和节日,她还会去北京南站、西站做外地乘客的引导。于佳说:“我觉得自己有义务为社会做一些贡献。”
「百环社区 赵思璋」“我有一个保卫家国、守护正义的英雄梦。”
如果问赵思璋军旅生涯最深刻的记忆,除了日渐坚韧的筋骨,更有浓得化不开的战友情谊。初到部队恰逢生日,他以为这个特殊的日子会在默默训练中滑过。未曾想,班长早已悄悄记下,在他毫无准备之时,一个承载着心意的蛋糕突然出现在眼前。“当时特别感动,”赵思璋回忆道,那份被默默惦念的温暖,成为钢铁岁月里最柔软也最难忘的印记。军营的烙印不仅刻在记忆里,更融入了日常生活中。退伍后,赵思璋将部队的严谨与担当带回了家。他的随身背包里,三角巾、跌打损伤药等应急用品成了常备,自律性也显著提升。他坦言,曾经坐不住板凳、遇到困难容易“撂挑子”的少年,如今能在图书馆从清晨7:30苦读到夜晚10:30,一日数小时,心沉气定,正是军营赋予他最宝贵的财富。
这份坚韧,正驱动着他向英雄梦的下半程进发。退伍后他决心向法律领域进军。“我一直想学法,在坚持。”律政剧中维护正义的形象点燃过他的向往,他目标清晰:考研深造,通过司法考试,最终走向法官或检察官的岗位,那身熔铸于军营的担当与自律,正化作他攀登法律高峰最坚实的阶梯。
军歌余韵,诉说青春无悔。于佳和赵思璋的故事,是千万退伍军人的缩影,他们脱下军装的身影融入人海,恰似种子回归大地,那身熔铸于军旅的担当与坚韧,在平凡的土壤中依然能破土抽枝,绽放出属于时代、更属于内心的光荣与梦想。当“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的旋律再次萦绕耳畔,我们看见的,是青春熔炉锻造的赤子之心,在岁月长河里,永远闪耀着不灭的星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