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得来丨议事亭里“种”出“花瀑布”
当阳光穿过紫藤花架,洒在居民们亲手装饰的“花瀑布”上,当往来居民穿过“零废弃”花园,前往取快递的路上,当孩童在“植物镜框”前欢笑打卡。不知,北苑三号院社区的居民是否还会记得这条小径当年的模样?
2024年,社区通过协商议事,以“戎·365”项目为抓手,利用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将通往“妈妈驿站”的小径打造成“零废弃花园”。
今年6月,社区通过“分时段议事”法,广泛征集方案,确定了花园“升级”方案,打造了“花瀑布”景观
PART.01
单调小径进化社区“微花园”
“这条路是通往快递驿站和东北门的必经之路,以前,路两侧的绿地光秃秃的,去年开协商议事会的时候,好多人都反映,希望多种一些花,让这条路更美观一些。”社区居民苏大爷回忆。
时间回溯到2024年的协商议事会上,小区党员、志愿者代表、居民代表、物业公司、辖区单位代表、北大社会学系大学生代表等30余人齐聚一堂。大家围绕打造美观、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花园社区展开讨论。最终,“零废弃花园”改造计划通过大家的集体表决。
有的居民将自己家种的花移植到花园中;有的居民将废旧轮胎、木箱拿来做花盆......没有施工队,社区居民、志愿者们一起劳动,将这条往来频繁的小径,打造成了小区里的“微花园”。
小朋友们还认领了“自己的小花园”。有的家长表示,自从认领“花园”后,原来不爱吃水果的孩子,每天都会吃水果,然后将果皮放到“蚯蚓塔”,吸引蚯蚓过来给小花园松土。
PART.02
议事亭里“议”出金点子
今年6月,社区在“零废弃花园”的基础上,再次以“微花园”改造升级为切口,邀请居民亲手规划花园的“进阶版”。
消息一出,社区的“戎和议事亭”立刻热闹起来。退休园艺师提议在原有花园基础上打造立体“花瀑布”,却有人担心维护成本高;年轻妈妈们想在闲置空地布置更多“微景观”,部分老人则认为“过于花哨,不够实用”;还有居民提出强化现有的“花拱门”装饰,但对具体设计各执一词。
为了让每个群体的声音都被听见,社区延续并优化了协商机制,创新推出“分时段议事”法。清晨,社工趁老人遛弯、晨练时逐户收集意见;晚上,召集下班的中青年协商议事,同步线上问卷调研;周末,则举办儿童议事团,以“童画花园”为议题展开讨论,孩子们笔下的“彩虹座椅”被纳入方案。这种分众化、多渠道的沟通,为凝聚共识铺平了道路。
“花瀑布”方案引起的讨论最大。有居民在网上找到塑料花素材,提议“先用塑料花造型,后期补栽真花”;社区编织队的阿姨也主动请缨:“如果后期花掉了,我们可以用编织花来填补。”
原本僵持的讨论,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找到平衡点。最终,一个融合了“花瀑布”“彩虹座椅”元素,强化了原有“花拱门”设计的花园改造方案脱颖而出,巧妙平衡了实用与浪漫,获得居民的全票通过。
PART.03
居民齐动手 “种”下新风景
“闫阿姨,这绣球花该浇水了吧?”10岁的小居民乐乐举着水壶跑过来,在他身后,几位中青年居民正合力搭建“植物相框”的框架。闫阿姨对乐乐说:“别急,把土压实一些再浇,不然根会烂的。”
这样忙碌的景象,在6月下旬的周末上演。社区的老中青三代居民和志愿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共同开启“微花园”的升级改造。
花园改造升级
退休老人们是技术骨干,他们分成多个小组,有的制作“花瀑布”,有的带着年轻人辨认花苗、修剪枝叶;周末休息的上班族们,变身“搬运工”,他们挖泥土、搭框架,还带着孩子们一起扮靓“花拱门”“植物镜框”;孩子们则更加兴奋,松土、种花、彩绘长椅,处处都有他们的忙碌身影。
“以前见面顶多点点头,现在见面都得问一句‘去拍照了吗?’。”居民李女士笑着说。
改造完成的“微花园”,成了社区的热门话题。周边居民闻讯,纷纷来到“花瀑布”“植物相框”打卡拍照。小区里的居民、志愿者们为亲身参与“微花园”的创造而自豪,这些在共同劳作中萌发的邻里情谊,比景观更显动人。
PART.04
微花园“种”出治理新气象
改造完成后,社区不仅多了一道风景线,更悄然改变了治理生态:居民们主动清理小区绿地的垃圾、杂物,物业定期派绿化师傅维护“微花园”。社区通过协商议事制定的《共建花园管理规约》明确:居民负责日常养护,物业负责兜底补种。为此,小区物业还专门设立了“植物保险箱”,作为补种枯死植株的专项资金。
如今,居民路过“微花园”,会下意识扶正歪斜的花枝;看到有人摘花,不等物业出面,邻居便会善意劝阻。这场“微花园”改造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社区治理的新空间。居民从“等着社区安排”,变成了“自己动手解决”,参与治理的热情高涨,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
“议题选居民真关心的,过程让居民真参与。”北苑三号社区党委书记张华表示,“社区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是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我们立足居民关切,聚焦身边‘小切口’,畅通议事渠道,凝聚邻里情感,共同涵养更有温度、活力的社区文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氛围。”
如今漫步北苑三号院,在曾经利用废旧物品打造的“零废弃花园”基础之上,“花瀑布”沿树干倾泻而下,“植物镜框”繁花锦簇,孩子们彩绘的长椅旁,老人们兴致勃勃地“唠着家常”。这场始于“零废弃”、兴于“种花”的持续改造,最终深植于心的,是居民对家园浓浓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