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生态人文!大屯街道勾勒数字经济与花园生活共生画卷
提起数字经济产业园区
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场景?
在大屯街道
这里正以产城融合为笔
生态基底为墨、人文活力为韵
勾勒出一幅
"数字创新街区、花园生态街区、休闲生活街区"
交相辉映的城市更新画卷
近日,中关村社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环境整治项目,全面竣工
邀您共鉴产业园区的焕新风貌
01 聚焦花园城市
“五宜”大屯完美呈现
项目东至北湖渠路、南至小营北路、西至北苑路、北至北小河,聚焦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五大维度,以 "一轴、一带、两纵、多节点" 规划布局,统筹道路系统、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公共绿地、社区文化等五大改造领域,推动1.14平方公里区域全面升级提质。
朝阳区城管委联合大屯街道建立 "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区参与" 五方联动机制,吸引字节跳动、中关村发展集团等企业及居民代表全程参与设计,累计解决权属争议、施工扰民等问题20余项。
以花园城市为带动,新增15处“转角遇见美”的城市微景观,打造5条特色主题街区、公园(梧桐大道等),建设83910平方米景观绿地,让花色布满城市公共空间,让绿色填充城市每个街区,将花园融入城市、把城市装进花园,实现以“绿色生态”提升地区吸引力。同时,智能化、数字化设备赋能,带动形成科技感氛围,让产业空间品质匹配科技企业发展所需。
02 聚焦滨水经济带
滨水空间完美呈现
作为朝阳区北部重要的生态主动脉,大屯北小河段区域通过 “初园” 景观提升工程与1.8公里滨水绿廊贯通项目,实现了从城市边缘地带到生态活力空间的华丽蜕变。既融入朝阳区滨水经济带的总体布局,又实现特色产业园与产业后花园相映相融,北小河从“被忽视的河道”升级为朝阳区北部门户的生态名片。
项目在拆除封闭围墙、释放公共空间的同时,精心保留原生乔木群落,并沿东西向滨水道路规模化补种樱花、海棠等花灌木,待花期绽放时,将形成一条绵延1.8公里的粉红色景观通廊,与夜光跑道周边 “四季有景” 的地被灌木景观互为呼应,构筑起 “春可赏花、秋可观叶,静赏水光潋滟、动享健康生活” 的复合型滨水空间体系。
在北小河沿岸增设多处观景平台,初园内AI灯光、互动投影等智慧设施的引入,使其昼夜皆成居民休闲打卡地,让市民在慢行步道、亲水平台等处感受自然更迭之美,实现 "水清岸绿、城园相融" 的生态与生活无缝衔接。
03 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城融合完美呈现
该项目将中科服、美团、抖音等科技企业连成“片”,将产业区与住宅区、生态区串联为“城”,不仅为海淀科研资源、朝阳园创新资源向大屯汇聚搭建通道,更通过产业生态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耦合,打造出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 的协同发展典范。
朝阳区北部科技创新发展带“大屯数字未来城”借此契机惊艳亮相,以 "创新、绿色、融合" 为理念,集聚美团、抖音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与DT51商业综合体联动,打造 "科创研发+商务办公+生态休闲" 复合功能区,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朝阳区北部科技创新发展带建设的引领下,大屯街道以打造首都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聚焦硬科技、数字经济等朝阳主导产业,正逐步成为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目前,中关村社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环境整治项目已完成系统性升级,项目实施后,区域生态与功能品质实现多重跃升:绿化覆盖率提升至52%,慢行系统连通率达98%,公共绿地改造面积达2.3万平方米,年碳汇增量达120吨,PM2.5浓度同比下降15%,惠及周边10万居民及300余家科技企业。
未来,大屯街道将
继续紧抓朝阳区北部科技创新发展带建设机遇
持续优化 "创新生态更优良、
产业能级更高端、城市品质更卓越" 的发展格局
推动数字经济与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
让 "推窗见绿、智行畅达、产居共兴"
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