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美好生活而来丨看回迁社区如何用“人情纽带”破解分类难题
红军营社区为典型回迁小区,社区基于自身情况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熟人治理”为核心,通过“观念渗入、骨干带动、全域撬动”三环联动的治理路径。经过5年的努力,社区分类知晓率高达98%,家庭主动参与率为85%。社区垃圾分类由“要我分”向“我要分”转变。
党建领航,解锁观念革新密码
曾经,垃圾分类对于许多居民而言不过是一项任务,是“要我分”的被动接受。然而,在红军营社区,五年来通过“发—捡—换—评—约”五步走,长期服务的量变促成了居民的观念质变。
红网精治
点燃从众行动星火
社区构建了将14栋楼划分为4个网格大片区,每个党支部分管2个网格。网格员们他们以“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楼”的方式,带动越来越多居民参与,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他们耐心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和技巧,在垃圾桶站前认真监督投放行为,及时纠正错误分类,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社区治理的主人翁。
“发”声造势
内外宣导筑根基
社区动员党员志愿者入户给居民发放分类指南和致居民的一封信;社区专干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社区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发布垃圾分类相关推文,呼吁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通过这种内外双向、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宣传的方式,社区极大地扩大了宣传覆盖率和居民知晓率,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渗入每一个居民的心中,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捡”约同行
全龄参与美家园
社区定期开展“捡约行动”“环境公益日”等主题大扫除行动,各年龄段居民积极参与,合力营造整洁美好的绿色家园。
“换”新空间
资源优化焕活力
社区开展每月一次的“垃圾分类置换活动”,将僵尸车、纸壳子、废旧柜子等回收,减少楼道堆物堆料,用腾空间、消隐患、做美化的实施路线,持续优化楼道环境。
“评”优促学
习惯养成筑风尚
社区启动“21天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计划”,居民通过线上平台记录21的垃圾分类情况,培养分类习惯。社区对表现优异的垃圾分类居民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社区定期举办“寻找身边的分类达人”活动,通过居民自荐、邻里推荐等方式,挖掘在垃圾分类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家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让垃圾分类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风尚。
“约”聚智慧
标准规范强引领
社区定期联动垃圾分类相关主体,召开垃圾分类座谈会,通过分享经验并探讨创新举措,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社区不仅加强了与各相关主体的沟通与合作,还促进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域动员,绘就多元绿色画卷
社区不断探索新的宣传动员方式,将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各种服务中。
图书漂流
针对中青年人的“图书漂流”活动,让旧书找到新读者,减少纸张浪费,让知识传播更绿色环保。
跳蚤市场
为青少年打造的“跳蚤市场”,为闲置物品提供新归宿,让居民在“淘宝”中体会资源循环乐趣。
小红星督导队
成立“小红星督导队”,寒暑假让孩子们参与桶站执勤,通过儿童监督反向推动家长落实分类。
变废为宝手工
面向中青老群体的变废为宝手工改造活动,将鞋盒制成收纳盒,旧裤子做成背包,实现资源节约。
亮眼数据,见证蜕变成果
居民参与率
分类知晓率高达98%,家庭主动参与率从30%飙升至85%。
分类准确率
厨余垃圾纯净度达90%,混投率下降至5%以下。
资源化成效
日均回收可回收物量增长3倍,旧物改造活动有效减少社区废弃物堆积问题。
社会效益
通过中青老活动带动500余户家庭深度参与,形成“家庭-楼栋-社区”三级自治网络。,红军营社区这场历时五年的垃圾分类实践,不仅重塑了社区的环境风貌,更构建起温暖而有力量的绿色文明生态。垃圾分类从来不是终点,而是美好生活的新起点。期待更多来广营的居民,从红军营社区的实践中汲取灵感,以点滴行动践行绿色生活,让“分类”成为习惯让文明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