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爱“馨”桥 治理路 | 酒仙桥街道打造老楼房“逆龄”生长,让居民幸福感“原地升温”
久爱“馨”桥 治理路 | 酒仙桥街道打造老楼房“逆龄”生长,让居民幸福感“原地升温”
酒仙桥街道南路社区
“吹哨报到”汇多方力量
阳台换新促隐患消除
·老楼房“逆生长”·
“以前看着阳台心里都觉得瘆得慌,走路都要绕道走。现在阳台修好了,我们心里踏实了,也不担心预计渗水等问题。把阳台修好,这事儿真是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近日,居住在南路社区的李女士发出了这样的赞许。前不久,酒仙桥街道南路社区听取群众诉求,联合多方力量,对十一街坊19楼外立面阳台进行了修缮,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01
老楼“一身病” 等不得
位于南路社区的十一街坊19楼,是一座“80后”居民楼,建于1983年。“上岗”40多年来,历经风吹日晒,落下了“一身病”,多处居民阳台老化出现裂痕,甚至出现部分区域空鼓脱落等情况。阳台和周边墙体外立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症”,不仅拉低了楼体的颜值,也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了影响,成为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
02
呼声变实事 见行动
民有所呼 老楼阳台盼换新
“感觉像站在悬崖边,心里不踏实,想换窗户、安装空调外机都困难重重,希望能维修一下。”楼上的居民惴惴不安,楼下的居民“步步惊心”,大家决定将这件忧心事告知社区居委会,帮大家想办法、解难题。
我有所应 吹哨报到提质效
了解群众诉求后,社区工作人员立即来到现场,实地查看相关情况。在掌握一手资料后,立即联系产权单位,沟通维修事宜。然而产权单位却表示“没有相关资金”,使得维修工作刚启动便受阻。
南路社区党委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运用“吹哨报到”机制,通过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再次联系产权单位,加强沟通,着力推进维修事宜,通过资源整合,让治理“有温度”。同时,社区党委召开居民代表会,征求楼体修缮的意见建议,让服务“接地气”。
经过多轮沟通,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南路社区、产权单位负责人召开现场会,坚持效能至上,对19楼现有阳台及周边墙体进行排查,一个个“过筛子”,现场敲定施工维修方案。
在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南路社区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约定施工日期,以最快速度进行施工维修,保质保量消除安全隐患,让居民“忧居”变安居。
03
细节见成效 有力度
抓细节 盯紧施工进度
维修工作启动后,南路社区坚持抓细节,坚持服务至上,定期开展走访巡查,盯紧维修进度,确保维修工程保质保量推进,让居民生活更舒心。
抓日常 发挥枢纽作用
此外,社区坚持抓日常,安排包楼工作人员开展入户走访,加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并发挥枢纽作用,传递民生诉求,进一步降低施工队居民生活的影响。
经过紧锣密鼓的施工,19楼破损阳台全部焕然一新,安全隐患得以消除。此次老旧居民楼阳台维修,成为酒仙桥街道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缩影。街道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形成精准高效的为民服务体系,把“响当当”的服务做到群众心坎,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温度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