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爱“馨”桥 微改造① | 小凉亭化身“社区议事厅” 酒仙桥街道在“民声”里定“民生”
久爱“馨”桥 微改造① | 小凉亭化身“社区议事厅” 酒仙桥街道在“民声”里定“民生”
中北路社区
基层治理新实践
集思亭
汇聚群众智慧
居民自治 共商共治
互动式工作法
在中北路社区的芳园里小区甲6楼附近,有一处崭新的凉亭,十分引人注目。亭子为金属钢架结构,亭内设置了两张方桌和八把长椅,亭外也有多把长椅,厅内护栏上写有“中北集思亭”标识。正在此处休息的居民们表示,这处凉亭不仅是周边居民休息、聊天的好去处,也是居民集思广益商议社区事儿怎么办的主阵地。为推动基层治理成效,更好地服务于居民,中北路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结合社区自身特点,围绕共商共治思路,推动小凉亭改造升级,打造方便居民“唠家常”的社区“居民议事厅”,并开展“互动式”办公,不断开辟基层治理新路径。
空间优化
居民满意是关键
芳园里小区内的集思亭占地面积约80余平方米,设计简约,顶部透明板材既能遮阳也能挡雨。亭子位于芳园里甲6楼旁,与一层住户的窗户有七八米左右距离,下楼走几步就可到达,是颇受居民青睐的休憩场所。
集思亭建成前,居民在露天环境下休息
“凉亭建设前,这里只有一块很窄的挡板,十分简陋,居民三三两两休息、晒太阳,没有遮挡。我们认真研判了空间改造提升的可行性,同时向居民征求了意见。”社区党委副书记袁恩介绍,在调研中,社区工作人员敏锐地发现,社区内老年人多,大家喜欢聚在一起晒太阳、聊天,于是在改造时,为了提升公共空间的使用率,打造用得上、用得好的公共空间,社区党委决定因地制宜,结合居民意见,打造居民喜欢、认可的休闲场所。
社区工作人员向居民征求集思亭建设意见
集思亭竣工的同时,社区党委牵头对周边区域的环境进行维护,在宣传栏内张贴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及主题活动的照片、海报,营造了良好的共商共治氛围。社区党委书记于圩表示,公共空间的提升既要做到“可用”,更要做到“巧用”,社区党委经过分析研判,决定将凉亭打造成社区治理的“智慧枢纽”,将“互动式”理念贯穿始终。
为何叫集思亭?
“集众思,广忠益也”,小小空间成为链接居民与社区的桥梁,让居民在家门口、议社区事、叙邻里情、享共治果。
集思广益
公事共办见成效
集思亭建成后,立即成为居民议事的主阵地。居民都认为,在这里交流座谈,共话社区大小事,既舒适惬意,也颇有“仪式感”。
集思亭成为议事亭
没有板板正正的正襟危坐,大家边休息边聊天,“谈笑”之间就能达成治理共识社区居民薛瑞君表示:“在家门口议事,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效果特别好!社区事,就得这样议。”
集思亭内“孵化”出多个民生事项的解决方案
小小的集思亭,汇聚着大大的群众智慧。芳园里小区甲6楼周边停车乱象的治理解决正式在这里达成了共识。长期以来,居民们“苦乱停车久矣”。社区党委运用“互动式”工作法,让人动起来、让想法活起来,以集思亭为平台,将大难题拆解成小问题,让居民从“小测验”中找到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和成就感,促使规划车位、强化非停车区域管理等问题经过亭内讨论,实现意见统一,有效解决了乱停车问题。此外,报箱漏雨,外墙漏水,以及井盖缺损等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在集思亭内得出。一批居民多次反映、社区被动受理的难题,在居民家门口有了解决办法,难题解了、方法有了、矛盾少了、社区美了,集思亭成为了社区治理方案的“孵化器”,居民都称赞“小凉亭成为议事亭,小空间发挥了大作用。”
扎根一线
沟通联络更高效
集思亭不仅能“办成事儿”,还能“心连心”。中北路社区依托“互动式”工作法,将办公桌“搬”到集思亭,倾听居民意见。
面对面交流
“面对面交流比打电话效果更好,每次我们到集思亭和居民交流,都能收集到需求和建议,从没‘空手’回去过。”社区党委副书记袁恩谈到,这种面对面沟通的方式,有效拉近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也让居民们能够在放松的状态下敞开心扉,将烦心事、忧心事、操心事说出来,为社区工作人员向前一步、提前处置各类问题奠定基础。
同时,集思亭也成为社区工作人员扎根社区的重要支点,在这里收集到问题后,社区工作人员“迈开腿”直奔现场,效率更高。
如今,集思亭不仅仅是一座供人休憩的凉亭,更是中北路社区将工作前移,主动治理、精细治理的体现。
小小凉亭简约而不简单,成为社区党委搭台、社区居民共治的重要平台。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一同向前一步,相聚凉亭,集思广益,让小空间发挥大作用,也让社区精细化治理有了全新的路径,真正做到意见收集有广度、解决疑难有力度、群众工作有温度。
下一步,中北路社区还将在酒仙桥街道的统筹指导下,完善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方法,将建设集思亭推动基层治理的经验复制到其他居民小区,让凉亭“集思”,让百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