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阵地@你 | 将台居民共赴春天“微生态”之约
“树木棵棵种,绿荫点点成。”中国植树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西魏名将韦孝宽便首创以槐树替代土台标记官道里程。近代以来,孙中山先生大力倡导“急兴农学,讲究树艺”,在1915年将每年清明节定为植树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正式定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植树造林被提升为国家战略,197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的决议,至今已累计植树超588亿棵,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活动现场,老师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引,带领居民回顾这段从“插柳祈福”到“绿色发展”的文明演进史,感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生态智慧。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米竹苔藓球微景观将自然美学浓缩于方寸之间,成为现代人连接自然的诗意载体。活动准备了米竹幼苗、新鲜苔藓、营养土、陶粒、镊子等材料。在老师指导下,居民们先将陶粒铺底以利排水,覆上混合泥炭土做基质,轻捏成球后嵌入米竹根系,再用湿润苔藓包裹表层。
一位阿姨边制作边感叹:“没想到苔藓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锁住土壤水分,这微缩生态系统简直是大自然的‘智慧胶囊’!”“我要把这份‘桌面森林’放在餐桌上,提醒自己节约每一滴水、多省一度电!”
“回家后,可以将米竹放在窗户旁使用散射光照射,每天4到6小时的光照时间,温度在20到30摄氏度、湿度保持在50%到70%。”活动尾声,老师分享米竹养护小技巧和树木的生态价值。居民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从“微行动”做起——选择节能家电、参与垃圾分类、践行低碳出行。
此次活动以“竹”为媒,既传承了“天人合一”的东方生态智慧,又以创意手工唤醒居民对绿色生活的热情。正如那悄然生长的米竹苔藓球,每一份微小的环保行动,终将汇聚成守护地球家园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