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共朝美好 久爱“馨”桥 | “家门口”的老年餐桌上新! 一起解锁老年人的新“食”尚→

日期:2025-02-25 14:58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酒仙桥街道办事处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共朝美好 久爱“馨”桥 | “家门口”的老年餐桌上新! 一起解锁老年人的新“食”尚→

办好民生“食”事

守护幸福“食”光

“在家门口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吃饭,离得近还实惠,真不错!”2月24日中午,不少老年人纷纷来到酒仙桥街道电子球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共享幸福“食”光。

目前,酒仙桥街道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共有1.1万人左右,助餐服务、日间照料等需求较大。一直以来,酒仙桥街道紧紧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坚持因地制宜,推动规范化建设,全力织密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保障网络,以便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近期,酒仙桥街道电子球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正式投入运营,并以老年餐桌为小切口,做实为老服务“大文章”。

1

注重细节把控

提高服务精度

电子球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位于电子球场、华信社区居委会二层,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其中用餐区面积在150平方米左右。驿站于2024年12月10日正式投入使用,首日便有30余位老人前来就餐。目前,中午正餐期间可满足100余人的堂食、外卖需求。

驿站每天提供中午正餐及早、晚两顿营养餐。中午正餐为六道热菜、两种主食和一种流食。“菜单每周会进行更换,驿站有堂食区,也可以为老人配送,配送费用也很划算。”驿站负责人表示,老人在驿站内堂食可自带餐具,也可使用驿站提供的餐具。为了提升老年餐桌服务品质,驿站每天安排五六位工作人员,分别负责盛饭、刷卡、配送和卫生。“老人用餐后无须收桌,由工作人员负责打理。”负责人介绍道。

为了更加适应老年人的口味,驿站在菜单定制上注重选择应季食材,根据时令、节气选择菜品,尽量避免使用反季食材。此外,低油、低糖、低盐,且软烂入味的菜品是菜单上的“常客”,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2

坚持靶向发力

加大服务力度

爱老之心,重在落实、贵在恒常。酒仙桥街道聚焦老年人需求,优化为老服务资源配置,积极拓展为老服务广度,变老有“所养”为老有“颐养”,优化空间,基本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全覆盖,练好养老保障“基本功”,为推动辖区养老事业,托起幸福“夕阳红”夯实了基础。

作为辖区内第七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酒仙桥街道自驿站选址环节开始便倾注力量,精挑细选,将空间大、功能全、设备新等优势转化为服务实效。“电子球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是目前七个驿站中面积最大的,在开设助餐服务同时,还可以提供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健康指导等多项服务。”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为了将电子球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打造成高品质驿站,街道一方面加强宣传,优化人员供给,增强居民对于新建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了解;另一方面则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服务质量。

3

撬动社会资源

拓展服务广度

酒仙桥街道聚焦社会动员机制的充分发挥,推进为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以“优先解决老年人吃饭难”为突破口,变老有“所依”为老有“善依”,整合资源,引领社会单位共同参与为老服务,搭建为老服务“大平台”。

不断深化服务思维,力求让老人从“吃到饱”升级为“吃到好”。经过反复沟通,充分盘活资源,提升公共服务质效,吸纳郭林家常菜、顺兴斋等餐饮单位成为社会化助老餐饮企业,助力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也丰富了辖区为老服务的层次。

4

发展银发经济

增强民生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酒仙桥街道以打造老年餐桌为契机,以专业化、规范化为理念,在提升专业养老机构的服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同时,吸纳更多社会单位参与,完善多元供给机制,切实扩大服务覆盖面,托稳为老服务基本盘。此外,酒仙桥街道聚焦区域资源优势挖掘,积极探索银发经济发展方向,突破“养老=被动照护”的旧框架,变老有“所乐”为老有“享乐”,向精准养老、幸福养老等多元化赛道延伸。酒仙桥街道以为老服务到“胃”为出发点,吸纳社会资源,培育银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多元合力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闭环。

接下来,酒仙桥街道将继续倾听老年人实际需求,链接各种服务资源,激活各方力量,缩短养老服务半径,延伸养老服务触角,让为老服务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