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孙河严选 | 我的家乡黄港村
分享:
分享: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我He我的家乡》第十三期,聆听孙河故事,共建孙河未来。
我的家乡黄港村
庞宝利
自2017年家乡拆迁至今已有些年头,村民们期盼回迁安置的新房盖好了,大家陆续搬进新家。回迁小区内道路平坦,院区里都配置有休闲广场,绿地中种植有多种树木花草和绿篱。这一切都张开怀抱在迎接着回归的乡亲们。茶余饭后,我们漫步在广场上花丛中,欣赏着优美的环境、品味着美好的生活。
尽管沉浸在幸福之中,但拆迁时离开家门那一刻的情景,依然印刻在脑海。搬离了生育培养了我们多少代的老村,那一刻,多少老人们在依依不舍地离开时,都流露出无法言表的酸楚之情。搬走的那天在家门前,我为养育了我们几代的老家,满含心酸和泪水跪叩了很多的头,久久地不愿起身离开。我相信,这种感情每一位村民在那一刻或多或少都会有的,这就是家乡的情怀。
1964年,我出生在黄港村一户农家,小时候,我们可没有什么可玩儿的玩具,只是结伙在村里到处跑着玩儿、走东家串西家、翻墙头打土仗、搧方包弹玻璃球。夏天就到河里坑里洗澡抓鱼。稍大些后,我们就能自己做玩具了,是和大人们偷学的。如我自己做的陀螺,就是用一小节圆木头削成一个锥形,在尖头处挖个小洞,把一个小钢珠嵌入就行了,再找一根细木棒拴上五六十公分长的绳子就可以玩儿了。为了使陀螺旋转起来更好看,有的陀螺顶上画几道圆圈,有的画朵花来增加它的美感。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我家前面不远有一条小道,因雨季的雨水冲刷形成了一条小水沟。小水沟是从村外地里流过来经过这里,拐来拐去流入村里的东大坑。夏天,我们住在附近的男孩子们,都到东坑这里洗澡、抓鱼、打水仗。坑里的水多了便一直向东流出村,经黄港和上辛堡两村间的水渠,向北汇入温榆河。那时的水清、地肥、鱼多,天天流动的水里经常有鱼,尤其是夜间,常有鱼从田里坑里流出。虽然现在村址成了一片荒原,但凭着记忆我仍能找到小水沟和东坑的方位,这里是留下了我们多少天真童趣的地方。
除了水沟东坑,能让我回想起来的还有村中的几口老井。在下道沟拐弯儿的南侧有一眼水井(南井),那是我们半个村的生命之源,当时村里虽有六口水井,但南井水是最好喝的,不少村民都远道儿来这里挑水。现在东、南、西三口井还存在,只是井口早已封住了。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村里有了第一眼生活深水井,后来又安装了村供自来水,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从那时开始,抚养了我们多少代人的老井就退了下来。但人们还是没有忘记它们,有村民每年用井水来浇灌自家的小菜园。
彼时,村民的院子一般都较大,房前屋后种点菜是一道时代的风景,勤快的人会按时节种些茄子、辣椒、西红柿、豆角、黄瓜、大南瓜之类的瓜果蔬菜。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村民们需要改善住房环境,不少人家开始翻盖较宽敞的房子,种菜的空间没有了,这时的老井也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后来人们只有带着孩子路过老井时,才偶尔对他们讲起那些老井的故事。▲黄港村背街小巷原貌记忆中,我家南边有一座“黄土山”,村西有一个大土岗,那时我们常在上边跑来跑去藏猫猫、玩游戏。听老人说那是老年间的运粮道,在平整土地的年代它们变成了良田和后来的村民院落。在土岗旁边有一个大坑,我们叫它西坑,西大坑也是少年孩童们玩耍嬉戏的乐园,夏季和冬季,也在演绎着和东坑一样的故事。
拆迁使我们住进了梦想的家园,开始了全新的小康生活,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养老就医等问题都有了保障。现在我们富裕了,过去艰苦奋斗的岁月一定不能忘记,那个印下了我人生成长轨迹的家乡黄港村永远在我的心里。
文章写于2022年,作者庞宝利,系黄港村村民。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孙河乡历史的重温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本期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一我们将为大家带来《黄港村运粮道的传说与北齐土长城的思考》,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共同见证孙河乡故事的丰富和传承,让我们携手前行,在孙河乡的旅程中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的家乡黄港村
庞宝利
自2017年家乡拆迁至今已有些年头,村民们期盼回迁安置的新房盖好了,大家陆续搬进新家。回迁小区内道路平坦,院区里都配置有休闲广场,绿地中种植有多种树木花草和绿篱。这一切都张开怀抱在迎接着回归的乡亲们。茶余饭后,我们漫步在广场上花丛中,欣赏着优美的环境、品味着美好的生活。
尽管沉浸在幸福之中,但拆迁时离开家门那一刻的情景,依然印刻在脑海。搬离了生育培养了我们多少代的老村,那一刻,多少老人们在依依不舍地离开时,都流露出无法言表的酸楚之情。搬走的那天在家门前,我为养育了我们几代的老家,满含心酸和泪水跪叩了很多的头,久久地不愿起身离开。我相信,这种感情每一位村民在那一刻或多或少都会有的,这就是家乡的情怀。
1964年,我出生在黄港村一户农家,小时候,我们可没有什么可玩儿的玩具,只是结伙在村里到处跑着玩儿、走东家串西家、翻墙头打土仗、搧方包弹玻璃球。夏天就到河里坑里洗澡抓鱼。稍大些后,我们就能自己做玩具了,是和大人们偷学的。如我自己做的陀螺,就是用一小节圆木头削成一个锥形,在尖头处挖个小洞,把一个小钢珠嵌入就行了,再找一根细木棒拴上五六十公分长的绳子就可以玩儿了。为了使陀螺旋转起来更好看,有的陀螺顶上画几道圆圈,有的画朵花来增加它的美感。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我家前面不远有一条小道,因雨季的雨水冲刷形成了一条小水沟。小水沟是从村外地里流过来经过这里,拐来拐去流入村里的东大坑。夏天,我们住在附近的男孩子们,都到东坑这里洗澡、抓鱼、打水仗。坑里的水多了便一直向东流出村,经黄港和上辛堡两村间的水渠,向北汇入温榆河。那时的水清、地肥、鱼多,天天流动的水里经常有鱼,尤其是夜间,常有鱼从田里坑里流出。虽然现在村址成了一片荒原,但凭着记忆我仍能找到小水沟和东坑的方位,这里是留下了我们多少天真童趣的地方。
除了水沟东坑,能让我回想起来的还有村中的几口老井。在下道沟拐弯儿的南侧有一眼水井(南井),那是我们半个村的生命之源,当时村里虽有六口水井,但南井水是最好喝的,不少村民都远道儿来这里挑水。现在东、南、西三口井还存在,只是井口早已封住了。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村里有了第一眼生活深水井,后来又安装了村供自来水,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从那时开始,抚养了我们多少代人的老井就退了下来。但人们还是没有忘记它们,有村民每年用井水来浇灌自家的小菜园。
彼时,村民的院子一般都较大,房前屋后种点菜是一道时代的风景,勤快的人会按时节种些茄子、辣椒、西红柿、豆角、黄瓜、大南瓜之类的瓜果蔬菜。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村民们需要改善住房环境,不少人家开始翻盖较宽敞的房子,种菜的空间没有了,这时的老井也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后来人们只有带着孩子路过老井时,才偶尔对他们讲起那些老井的故事。▲黄港村背街小巷原貌记忆中,我家南边有一座“黄土山”,村西有一个大土岗,那时我们常在上边跑来跑去藏猫猫、玩游戏。听老人说那是老年间的运粮道,在平整土地的年代它们变成了良田和后来的村民院落。在土岗旁边有一个大坑,我们叫它西坑,西大坑也是少年孩童们玩耍嬉戏的乐园,夏季和冬季,也在演绎着和东坑一样的故事。
拆迁使我们住进了梦想的家园,开始了全新的小康生活,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养老就医等问题都有了保障。现在我们富裕了,过去艰苦奋斗的岁月一定不能忘记,那个印下了我人生成长轨迹的家乡黄港村永远在我的心里。
文章写于2022年,作者庞宝利,系黄港村村民。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孙河乡历史的重温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本期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一我们将为大家带来《黄港村运粮道的传说与北齐土长城的思考》,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共同见证孙河乡故事的丰富和传承,让我们携手前行,在孙河乡的旅程中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