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孙河严选 | 记忆中的家乡康营村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我He我的家乡》第八期,聆听孙河故事,共建孙河未来。
记忆中的家乡康营村
毛振田
2009年的夏天,我的家乡康营村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整体拆迁了,对于生我养我哺育了我六十年村庄的突然消失,心中难免怅然若失,少年时对家乡的最初记忆,此时此刻,又如潮水般涌进我的脑海。
我在1949年出生,我初识家乡容貌,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对家乡的历史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地了解的。康营村是个多姓氏又有较大姓氏家族的移民村,而且是有回民聚居的村庄,回民人口占全村人口近三分之一。村中姓氏汉民部分有张、尚、陶、王、毛等较大家族,回民主要有丁、尹、康等较大家族。
关于康营村名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建大明王朝定都南京,为防范北方草原后元残余势力,在北京建七十二连营,康营村这里是其一。由大将康茂才驻守,驻守将士及后人便在康营这里定居下来,后成为村落名康营村。此说因未见史籍记载,只能视为是传说了,另有一种说法是康营村曾是皇庄,曾叫过东皇庄、小东庄,但这些也都是传说罢了。
和一般的移民村一样,因为迁移来的时间不同,所以迁移来的家族姓氏都是相聚而居,是比较集中的。而且康营村的街巷布局,也是在几百年时光中逐渐形成的,康营村东西向较长,南北向稍窄些。
2009年村子拆迁之前,村中总体有三条东西向的街道,之间有些小的街道胡同相连。村子中间这条主要街道村民们称为前街,另有南、北二街。过去这三条街道都不是笔直的,有些弯曲之处。我这里为了描述方便,就将这三条街道称为康营中街、南街和北街吧。
我的最初印象中,北街的西头只有吴姓人居住,往东大多数是村中人家的场院,其间可能也有一两户人家。甚至靠东部北侧还有坟地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一些家族人口渐多,相继分出在这边盖了房,北街就逐渐形成了。
北街东头向南不远就是中街了,康营中街应是较早建成的、东西长度约有一里地。在中街东头有一座古庙,因为没看到文字记载,不知古庙建于何时,村民都叫东庙为奶奶庙。古庙坐东朝西,开有一座门楼式山门,山门内建有一座正殿,正殿两端各有耳房,大殿前北侧有配殿三间,庙院中生长着一株古榆。山门外有南北向村道,可通向北街和南街。
奶奶庙的后面,那时是康营雷家的菜园,庙前的庙台上是外地的串村打铁的师傅来后支炉锻铁之处。我们这些孩童常去围观,只见一截铁块,在师徒二人或三人默契配合的工作下,很快就神奇地变成了一把菜刀或一件农具。
因庙前是个丁字路口,场地相对开阔,所以是村中年节或有重大事件时搭台唱戏的地方。那时因材料匮乏,戏台比较简陋,用村中大户王家的两扇很大的街门支成台子,周围再围上芦席,一座戏台就搭成了。早期,孙河地区各村都成立有剧团,那时人们的热情高涨,白天生产晚上排戏演戏,虽然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但都无怨言。
中街西头又是一座古庙为关帝庙,也叫作西庙。关帝庙坐西朝东,与东面的奶奶庙遥遥相对。关帝庙也为一座门楼式山门,但正门平时不开,只由旁边侧门进出。庙的山门外有两棵国槐树,山门外南侧有一口水井。
走进山门,正面是坐落在月台之上的大殿,除此之外,北侧还有配殿三间,配殿前有两棵不算粗大的柏树,而正殿前南侧月台下,有两人合抱不拢的古柏一株。此柏干粗冠茂,傍晚成群的麻雀飞来夜宿树上,叽叽喳喳的叫声打破古庙的沉寂,遗憾的是中街东西两座古庙,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被拆掉了。
再说说南街吧,在南街西头坐落着清真寺,所以南街西部和清真寺周边是回民主要聚居地。而南街中部往东大部分为汉民居住,也有一些零星回民,有张姓村民聚居在南街中东部一带。
随着时代的发展,康营村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很多人家都盖起了高大的新房,到2009年拆迁时,康营村基本都是明亮宽敞的砖瓦大房了。从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北京市外来人口政策的放开,康营村也住进了很多外地人,因人口的增多,村中开起了很多商店、饭馆,拆迁前这段时期,呈现出了康营村有史以来最繁荣的景象。
康营村拆迁后,村址上建成了康营家园楼房小区,如今是楼房林立、街道纵横、绿树成荫。脑海中的康营村印象和眼前的景观有了很大的差别,但都是在这一片土地上,记忆中的景物已融化在这一片楼群之中。但是多年前的印象是不会消失的,就是现在我依然能在楼群、街道中找到当年村景的准确位置,因为这就是儿时最熟悉的故乡记忆,这就是永远无法磨灭的乡愁。
文章写于2021年,作者毛振田,系原康营村村民,东郊农场退休职工。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孙河乡历史的重温,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本期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一我们将为大家带来《家乡前苇沟村点点记忆》。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共同见证孙河乡故事的丰富和传承,让我们携手前行,在孙河乡的旅程中,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忆中的家乡康营村
毛振田
2009年的夏天,我的家乡康营村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整体拆迁了,对于生我养我哺育了我六十年村庄的突然消失,心中难免怅然若失,少年时对家乡的最初记忆,此时此刻,又如潮水般涌进我的脑海。
我在1949年出生,我初识家乡容貌,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对家乡的历史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地了解的。康营村是个多姓氏又有较大姓氏家族的移民村,而且是有回民聚居的村庄,回民人口占全村人口近三分之一。村中姓氏汉民部分有张、尚、陶、王、毛等较大家族,回民主要有丁、尹、康等较大家族。
关于康营村名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建大明王朝定都南京,为防范北方草原后元残余势力,在北京建七十二连营,康营村这里是其一。由大将康茂才驻守,驻守将士及后人便在康营这里定居下来,后成为村落名康营村。此说因未见史籍记载,只能视为是传说了,另有一种说法是康营村曾是皇庄,曾叫过东皇庄、小东庄,但这些也都是传说罢了。
和一般的移民村一样,因为迁移来的时间不同,所以迁移来的家族姓氏都是相聚而居,是比较集中的。而且康营村的街巷布局,也是在几百年时光中逐渐形成的,康营村东西向较长,南北向稍窄些。
2009年村子拆迁之前,村中总体有三条东西向的街道,之间有些小的街道胡同相连。村子中间这条主要街道村民们称为前街,另有南、北二街。过去这三条街道都不是笔直的,有些弯曲之处。我这里为了描述方便,就将这三条街道称为康营中街、南街和北街吧。
我的最初印象中,北街的西头只有吴姓人居住,往东大多数是村中人家的场院,其间可能也有一两户人家。甚至靠东部北侧还有坟地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一些家族人口渐多,相继分出在这边盖了房,北街就逐渐形成了。
北街东头向南不远就是中街了,康营中街应是较早建成的、东西长度约有一里地。在中街东头有一座古庙,因为没看到文字记载,不知古庙建于何时,村民都叫东庙为奶奶庙。古庙坐东朝西,开有一座门楼式山门,山门内建有一座正殿,正殿两端各有耳房,大殿前北侧有配殿三间,庙院中生长着一株古榆。山门外有南北向村道,可通向北街和南街。
奶奶庙的后面,那时是康营雷家的菜园,庙前的庙台上是外地的串村打铁的师傅来后支炉锻铁之处。我们这些孩童常去围观,只见一截铁块,在师徒二人或三人默契配合的工作下,很快就神奇地变成了一把菜刀或一件农具。
因庙前是个丁字路口,场地相对开阔,所以是村中年节或有重大事件时搭台唱戏的地方。那时因材料匮乏,戏台比较简陋,用村中大户王家的两扇很大的街门支成台子,周围再围上芦席,一座戏台就搭成了。早期,孙河地区各村都成立有剧团,那时人们的热情高涨,白天生产晚上排戏演戏,虽然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但都无怨言。
中街西头又是一座古庙为关帝庙,也叫作西庙。关帝庙坐西朝东,与东面的奶奶庙遥遥相对。关帝庙也为一座门楼式山门,但正门平时不开,只由旁边侧门进出。庙的山门外有两棵国槐树,山门外南侧有一口水井。
走进山门,正面是坐落在月台之上的大殿,除此之外,北侧还有配殿三间,配殿前有两棵不算粗大的柏树,而正殿前南侧月台下,有两人合抱不拢的古柏一株。此柏干粗冠茂,傍晚成群的麻雀飞来夜宿树上,叽叽喳喳的叫声打破古庙的沉寂,遗憾的是中街东西两座古庙,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被拆掉了。
再说说南街吧,在南街西头坐落着清真寺,所以南街西部和清真寺周边是回民主要聚居地。而南街中部往东大部分为汉民居住,也有一些零星回民,有张姓村民聚居在南街中东部一带。
随着时代的发展,康营村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很多人家都盖起了高大的新房,到2009年拆迁时,康营村基本都是明亮宽敞的砖瓦大房了。从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北京市外来人口政策的放开,康营村也住进了很多外地人,因人口的增多,村中开起了很多商店、饭馆,拆迁前这段时期,呈现出了康营村有史以来最繁荣的景象。
康营村拆迁后,村址上建成了康营家园楼房小区,如今是楼房林立、街道纵横、绿树成荫。脑海中的康营村印象和眼前的景观有了很大的差别,但都是在这一片土地上,记忆中的景物已融化在这一片楼群之中。但是多年前的印象是不会消失的,就是现在我依然能在楼群、街道中找到当年村景的准确位置,因为这就是儿时最熟悉的故乡记忆,这就是永远无法磨灭的乡愁。
文章写于2021年,作者毛振田,系原康营村村民,东郊农场退休职工。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孙河乡历史的重温,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本期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一我们将为大家带来《家乡前苇沟村点点记忆》。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共同见证孙河乡故事的丰富和传承,让我们携手前行,在孙河乡的旅程中,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