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孙河严选| 专题连载《我He我的家乡》(七)

日期:2024-07-26 15:32 来源:孙河地区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我He我的家乡》第七期,聆听孙河故事,共建孙河未来。
康营高跷会我永远的家乡记忆
王深
1956年,我出生在温榆河畔的孙河乡康营村,这是我的家乡,我在这里长大成人。我喜欢热爱家乡的一街一巷一草一木,我也喜欢热爱家乡的“高跷老会”。少年孩童时,我是看着那些老辈人在玩、在练、在表演。1979年我退役回到家乡,正式加入了康营高跷老会表演的行列,近距离地触摸了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后来,我担任起孙河乡文化站负责人,直接参与了康营高跷老会被评定为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
现在退休了,我要尽我所知,将家乡高跷老会的历史渊源及一些相关知识记录下来。因为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家乡记忆;一份魂牵梦绕的乡愁。
康营高跷老会属于民间花会中的一档,北京地区的花会源于明代中期,最初只是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的活动。后来加入了去京西妙峰山和京东丫髻山、两座道教名山进香酬神的活动,再有花会多在一些民间庙会期间上香表演,所以花会又称香会。
康营村高跷老会发源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距今已300余年,建会当初名为“京都顺天府孙河镇康家营村子弟大秧歌高跷老会”,康家营是古称,后简化也叫康营。一般的民间花会表演及人物原型都是有故事情节的。
康营高跷老会就是由张天师斗法十妖的神话故事演变而来,主要是十个演员饰演的十个角色。按排队顺序为陀头(蜈蚣精)、小二歌(蝎虎精)、公子(蛤蟆精)、文扇(九尾狐精)、樵夫(青石精)、渔翁(白石精)、头锣(白蛇精)、二锣(青蛇精)、头鼓(黑蟒精)、二鼓(红蟒精)。后来,为了使这档花会表演更加精彩热闹有趣,又增加了膏药、丑婆、醉鬼、傻小子等角色。
陀头是花会表演队伍的指挥,他手持双棒穿插行走在队伍当中,指挥着“锣鼓四架”改变鼓点,队伍行走时和场地表演要变换不同的鼓点,“锣鼓四架”属于文场,相当于给表演伴奏,我们北方特别是温榆河两岸的高跷会表演风格相似,鼓点有老三点老四点。康营的会采用的是老三点,其他村的会以老四点居多。
观看康营高跷老会表演,主要看点是演员的蹲桩、大背剑、小背剑、怀中抱月、铁板桥挑钩、走矮子、大顶、坐叉等功夫。集体表演项目有二人飞叉、拉骆驼、高跷小车(有的地方叫叠扇子)等。另外,康营高跷老会还有独创发展的梅花叉、孔雀开屏等组合动作。
文戏表演方面主要是文、武扇演员的逗场,时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康营高跷老会队伍在行进时,还有两人各挑一对圆笼走在队伍前面,其中一对高一对矮。高瓶中装着演员的衣服装饰,矮瓶中装演员的头饰,以备不时之需。康营高跷老会的老圆笼前些年还看到过,已成文物级了,后来不知所踪,但留存下来的一本会规唱本,今天保存在朝阳民俗博物馆中。
伴随着声声锣鼓,康营高跷老会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三百多年,期间经历了禁演、恢复等众多曲折与困难。21世纪后,文化部门开始更加重视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发展工作,也逐步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康营高跷老会逐步进入鼎盛时期。政府文化部门除了组织一些传统节日的表演,还开创比赛活动等一些展示平台,康营高跷老会就多次参加这些活动并获奖。
几百年来,康营高跷老会能够伴随着沧桑与风雨一路传承下来,是多少代老会首们呕心沥血的努力与坚持,是多少热爱这项民间艺术的人士的支持与付出。今天,“康家营村子弟大秧歌调香老会”更名为“北京市孙河乡康营村高跷老会”,现任会长(会首)王池、副会长尚金强。他们继承着老会首们的精神,一如既往地热爱着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立志将高跷老会的精神和技艺传承下去。康营高跷老会,承载着深沉的家乡情怀;是我最美的家乡记忆。
文章写于2022年,作者王深,系康营村人,曾任孙河乡文化站站长。部分信息由王池、尚金强提供。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孙河乡历史的重温,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本期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一我们将为大家带来《记忆中的家乡康营村》,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共同见证孙河乡故事的丰富和传承,让我们携手前行,在孙河乡的旅程中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