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孙河严选| 专题连载《我He我的家乡》(二)
时代列车飞驰过,吊车塔臂舞长空,古镇遗踪难寻觅,唯留古树傲苍穹。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我He我的家乡》第二期,聆听孙河故事,共建孙河未来。
孙河古树与古碑
章玉岩
2010年,政府建设城铁十五号线,高架线路从孙河通过,设地铁孙河站,高大壮观。从孙河地铁站往西约200米,有个土坡,土坡上一片高低不等的杂树灌木之中,东西并排生长着两棵古树很是显眼。这里就是原孙河镇正街北口外,西侧高坡上的崇兴寺遗址。
崇兴寺是一座尼庙,据记载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50余年。寺庙坐北朝南,最南是山门,山门内是一进殿和配殿,再往后有二进大殿,这两棵古树就位于二进殿前。东边是侧柏,树干直径约五十公分,但树龄有150年以上了。树虽不高,但树冠枝叶繁茂。西边是楸树,从南侧看就像是并排而立挤在一起的三根树干,中间一根已干枯,被两边两根树干紧紧夹在中间,最宽直径近一米,树干呈开裂状,两条大缝贯穿树干,更显得沧老斑驳,它的树冠枝繁叶茂,春天时开出一种浅紫色的花朵,虽然它比柏树粗很多,但树龄是多少就不清楚了,因为楸树比柏树的生长期要快。
两棵古树树身上嵌有绿色小牌,为二级古树,楸树编号为11010500107,柏树编号为11010500108。拆迁后不久,两棵古树上的绿牌不知所踪,今年春天见这里将要施工,担心古树受损,我向孙河乡和园林局反映了这一情况,最近我再来时,绿牌已补上,还是原来的编码。
这两棵古树很好的保存下来,得益于它一直隐身于“单位”之中。农村中的古树一般都生长在寺庙之中,崇兴寺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是孙河镇小学校所在。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农村教育事业,但国家百废待兴财政困难,农村的学校基本都设在村公产的庙宇之中,孙河小学亦是如此。学生多了崇兴寺中的塑像都被清除了,殿房都用做了教室、办公室和宿舍。
1956年成立孙河中学,最初只有初中,校址就是孙河小学所在的崇兴寺。那时孙河中学也称为北京市第130中学。1959年在孙河村东大路东侧又建了新校舍,部分学生迁往东校上课,原址仍为中学使用。1961年孙河中学又增加了高中班。那时的孙河中学很有名气,曾被北京市政府授予红旗中学称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小学校园调整时,崇兴寺这里又成为了孙河小学。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原崇兴寺的建筑陆续消失了,最后只剩下两棵古树。2009年,孙河小学和孙河古镇一起拆迁,两棵古树显露出来。看着古树、看着孙河古镇遗址、看着飞驶而过的列车、看着那一天天增多的别墅园区,不觉使人油然而生一种穿越时空般的感慨,正是:“时代列车飞驰过,吊车塔臂舞长空,古镇遗踪难寻觅,唯留古树傲苍穹”。
说是古镇遗踪难寻觅、唯留古树傲苍穹,其实不然,除了古树还有一块高大的汉白玉古碑也属于孙河镇的遗存旧物。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在孙河村东大道边矗立着两块大石碑,老百姓称之为“王八驮石碑”。两块石碑东西相距十几米并列面南而立,上世纪六十年代,石碑从王八上被拉倒在地,后来就消失了,只剩下一个碑座石王八被砸后身首两异的歪弃在马路沟边,从此石碑没有人再记得,那个损坏的石王八也不知去向。
直到2010年修城铁十五号线时,一个碑座一块碑身被从原址附近挖出,政府将碑安置到了村址南的京密路、城铁路西侧,并修建了一个有四步台阶的月台。而另一块碑一直不知去向,现在这种石碑也列入了田野文物的范围受到重视。今古碑和古树分立孙河古镇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看这块碑的碑文得知,古碑是立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墓碑,距今三百四十年了。墓主人叫科尔可大,碑文介绍了他的生平。最早他的官职是内弘文院撰文中书,后历任內弘文院侍读、兵部侍郎、通政使司通政、工部左侍郎,最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平寇大将军之职,可见他是个文武全才之人。他于康熙十七年在江南地方病故,他去世时距清顺治皇帝入主北京仅三十余年,可见他应是跟随顺治入关的八旗老臣。
这种王八驮石碑的双碑墓葬规制的使用,在清朝是有严格规定的,只有达到了一定级别的文武官员才能享用。今在原中阿公社(东郊农场)范围内共有四处这种古碑遗存,北皋村那一处仅遗存一块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墓主人是旗营佐领王进泰;马泉营村南有两块,立于清乾隆十四年(1750年),墓主人是护军统领哈岱;在费家坟村东有两块,立于清光绪十一年(1886年),墓主人是吏部尚书广寿。今这三处碑尚存,而数孙河镇这块碑年代最久远。
今科尔可大的墓碑旁就是京密公路和十五号地铁线路,每天都是川流不息的过往车辆和行人,还有现代化的城铁线路上列车一辆接一辆轰鸣而过,古代的与现代的风景共存一处。
文章写于2018年,原载《孙河周报》,作者系原北甸村民章玉岩。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孙河乡历史的重温,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本期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一我们不见不散,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共同见证孙河乡故事的丰富和传承。让我们携手前行,在孙河乡的旅程中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我He我的家乡》第二期,聆听孙河故事,共建孙河未来。
孙河古树与古碑
章玉岩
2010年,政府建设城铁十五号线,高架线路从孙河通过,设地铁孙河站,高大壮观。从孙河地铁站往西约200米,有个土坡,土坡上一片高低不等的杂树灌木之中,东西并排生长着两棵古树很是显眼。这里就是原孙河镇正街北口外,西侧高坡上的崇兴寺遗址。
崇兴寺是一座尼庙,据记载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50余年。寺庙坐北朝南,最南是山门,山门内是一进殿和配殿,再往后有二进大殿,这两棵古树就位于二进殿前。东边是侧柏,树干直径约五十公分,但树龄有150年以上了。树虽不高,但树冠枝叶繁茂。西边是楸树,从南侧看就像是并排而立挤在一起的三根树干,中间一根已干枯,被两边两根树干紧紧夹在中间,最宽直径近一米,树干呈开裂状,两条大缝贯穿树干,更显得沧老斑驳,它的树冠枝繁叶茂,春天时开出一种浅紫色的花朵,虽然它比柏树粗很多,但树龄是多少就不清楚了,因为楸树比柏树的生长期要快。
两棵古树树身上嵌有绿色小牌,为二级古树,楸树编号为11010500107,柏树编号为11010500108。拆迁后不久,两棵古树上的绿牌不知所踪,今年春天见这里将要施工,担心古树受损,我向孙河乡和园林局反映了这一情况,最近我再来时,绿牌已补上,还是原来的编码。
这两棵古树很好的保存下来,得益于它一直隐身于“单位”之中。农村中的古树一般都生长在寺庙之中,崇兴寺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是孙河镇小学校所在。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农村教育事业,但国家百废待兴财政困难,农村的学校基本都设在村公产的庙宇之中,孙河小学亦是如此。学生多了崇兴寺中的塑像都被清除了,殿房都用做了教室、办公室和宿舍。
1956年成立孙河中学,最初只有初中,校址就是孙河小学所在的崇兴寺。那时孙河中学也称为北京市第130中学。1959年在孙河村东大路东侧又建了新校舍,部分学生迁往东校上课,原址仍为中学使用。1961年孙河中学又增加了高中班。那时的孙河中学很有名气,曾被北京市政府授予红旗中学称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小学校园调整时,崇兴寺这里又成为了孙河小学。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原崇兴寺的建筑陆续消失了,最后只剩下两棵古树。2009年,孙河小学和孙河古镇一起拆迁,两棵古树显露出来。看着古树、看着孙河古镇遗址、看着飞驶而过的列车、看着那一天天增多的别墅园区,不觉使人油然而生一种穿越时空般的感慨,正是:“时代列车飞驰过,吊车塔臂舞长空,古镇遗踪难寻觅,唯留古树傲苍穹”。
说是古镇遗踪难寻觅、唯留古树傲苍穹,其实不然,除了古树还有一块高大的汉白玉古碑也属于孙河镇的遗存旧物。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在孙河村东大道边矗立着两块大石碑,老百姓称之为“王八驮石碑”。两块石碑东西相距十几米并列面南而立,上世纪六十年代,石碑从王八上被拉倒在地,后来就消失了,只剩下一个碑座石王八被砸后身首两异的歪弃在马路沟边,从此石碑没有人再记得,那个损坏的石王八也不知去向。
直到2010年修城铁十五号线时,一个碑座一块碑身被从原址附近挖出,政府将碑安置到了村址南的京密路、城铁路西侧,并修建了一个有四步台阶的月台。而另一块碑一直不知去向,现在这种石碑也列入了田野文物的范围受到重视。今古碑和古树分立孙河古镇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看这块碑的碑文得知,古碑是立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墓碑,距今三百四十年了。墓主人叫科尔可大,碑文介绍了他的生平。最早他的官职是内弘文院撰文中书,后历任內弘文院侍读、兵部侍郎、通政使司通政、工部左侍郎,最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平寇大将军之职,可见他是个文武全才之人。他于康熙十七年在江南地方病故,他去世时距清顺治皇帝入主北京仅三十余年,可见他应是跟随顺治入关的八旗老臣。
这种王八驮石碑的双碑墓葬规制的使用,在清朝是有严格规定的,只有达到了一定级别的文武官员才能享用。今在原中阿公社(东郊农场)范围内共有四处这种古碑遗存,北皋村那一处仅遗存一块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墓主人是旗营佐领王进泰;马泉营村南有两块,立于清乾隆十四年(1750年),墓主人是护军统领哈岱;在费家坟村东有两块,立于清光绪十一年(1886年),墓主人是吏部尚书广寿。今这三处碑尚存,而数孙河镇这块碑年代最久远。
今科尔可大的墓碑旁就是京密公路和十五号地铁线路,每天都是川流不息的过往车辆和行人,还有现代化的城铁线路上列车一辆接一辆轰鸣而过,古代的与现代的风景共存一处。
文章写于2018年,原载《孙河周报》,作者系原北甸村民章玉岩。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孙河乡历史的重温,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本期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一我们不见不散,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共同见证孙河乡故事的丰富和传承。让我们携手前行,在孙河乡的旅程中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