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河的“文艺范儿”,爱了吗?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碰撞
作为文化荟萃的精神殿堂
孙河藏着多少“宝藏”?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不虚传!
老北京人都知道
在北京花会的全盛时期
形成由开路、五虎棍、秧歌、中幡
狮子、双石头、石锁、杠子、花坛、
杠箱、天平、吵子、胯鼓十三档花会
一起走会的壮观场面
号称“幡鼓齐动十三档”
民间花会文化,在孙河得到传承……
发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的
前苇沟村五虎棍
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的
康营村子弟大秧歌调香高跷老会
受到康熙皇帝册封的
上辛堡村高跷老会
承启于清代道光年间的
雷桥“聚友同心天平圣会”
……
孙河的民间花会文化
历经兼容与演变
现有队伍12支
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4年12月
孙河被文化部授予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每逢传统佳节
锣鼓喧天、盛装巡游的场景
引来无数居民追捧
今年元宵佳节
8支花会队伍再次走上街头
舞出最炫民俗风
孙河的地名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孙河旧名孙侯、孙堠
最早见于《水经注》
康营村因明代开国大将康茂才
在此安营得名
西甸村因地处辽代官驿
“望京馆”西郊得名……
悠久的历史也保存在众多古迹之中
这里曾建有辽金时期
供南北使臣食宿的“望京馆”
南北朝时期的古长城
清末民初的京师自来水厂
明嘉靖年间修建的崇兴庵
清代修建的关帝庙
现已成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地铁孙河站附近
一个“龟驮石碑”文物
跳出历史的尘埃
该石碑出土于地铁15号线施工时期
为康熙年间兵部尚书科尔可大墓碑
后为孙河村地标
如今已受到文物部门保护
安静地见证着今朝变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聚焦群众需求, 创新文化供给!
近年来
孙河着力优化体系功能
不断夯实文化阵地建设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3层的
党群服务中心
于2021年建设完成
环境精致、功能完善、设备精良
为地区各级党组织
和广大党员群众提供了
党史学习、党建宣传、组织生活等多项优质服务
面积200余平方米
阅读座位50余个
馆藏图书20000余册……
地区图书馆于2022年改造完成
书柜桌椅等硬件设施统一升级
增设“悦读空间”
打造集阅读沙龙、文化交流、主题精读等
多元素为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区图片
同时
孙河启动地区社会动员平台运营项目
通过党建引领、公益认领等方式
开展各类平台服务
2022年
开展各类型组织培育活动30余场
孵化培育并完成备案社区社会组织38个
为长期开展和指导地区社会治理
组织培育、人才建设等工作
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孙河已初步建成
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覆盖全面的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极大地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
让孙河更有质感和温度
文化招牌活动多, 老厂房变身艺术区!
不忘传统,创新传承
近年来,孙河着力打造
“温榆河民俗文化节”“红色沙盘”
“节气变化看孙河”等系列精品文化品牌
组织开展“森林演出季”孙河地区分会场
“温榆九里”健步走
“和美杯”乒乓球赛等各类文体活动
不仅为居民完整呈现地区传统文化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更擦亮了地区文化金字招牌
融生态于生产
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交融互通
孙河加强文化创意要素的挖掘和集聚
深化产学研融合
培养和聚集行业特色人才
形成文化创新创意“新生态”
位于温榆河畔的伍拾贰号文创园区
“老厂房”空间与先锋艺术碰撞
汇聚30余家文化创意企业
以原创设计传达生活美学
形成了集金融、商务、产学研为一体的
综合服务产业链
释放着带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活力
回顾“孙”碧色,动摇“河”缥青
从非遗文化,到现代时尚
快来孙河
开启一场文化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