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变“小农人” 从手磨豆浆开启农耕文化体验之旅
“红领巾”变“小农人” 从手磨豆浆开启农耕文化体验之旅
“以前我只在电视上看过有一种很大的石磨,是用驴拉着磨面粉的,今天第一次见到还有这种小石磨,我自己就能推动它来磨豆浆,很有趣。”一名小学生指着石磨开心说道。
近日,崔各庄地区社区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携手京旺家园社区及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嘉源分校共同开展的“农耕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开启,以“亲情、亲乡土、亲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了解家乡,在体验农耕文化增长知识中,养成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系列活动的第一场课程是带领孩子们体验用传统方法亲手制作石磨豆浆。参加活动的居民志愿者耐心细致设计活动流程,在活动开始前,居民志愿者用石碾子提前碾好了黄豆,用水浸泡3个小时后去除豆皮。活动现场,老师讲解了农耕文化历史,同学们在居民志愿者的带领下,体验了磨制、过滤、烧煮豆浆的过程。
大家兴致高昂,都踊跃参与,有的研磨,有的添豆,轮番上阵,大显身手。磨盘虽小,重量不轻,每个上阵的同学都使出全身力气推动磨盘。看着磨盘一圈圈转动,一颗颗的豆子变成了可以流动的液体豆浆,奶白色的生豆浆缓慢地从石磨缝中流出,顺着石槽汇集到漏口处一滴滴地落在盆里,之后,一盆盆过滤的新鲜的豆浆放入准备好的锅中熬煮,孩子们品尝着亲自动手劳动的成果,脸上绽放出花儿般的笑容,有的孩子还想要把豆浆带回家给亲人品尝。农耕文化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学会齐心协力合作,也在他们心中播撒团结、友善、重视亲情的美好。
众所周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其中家庭教育是重要的起点和基石,良好的家庭教育资源是社区居民的迫切需求。崔各庄地区牢固树立大教育理念,创新推进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关系。地区根据居民需求,利用地区农耕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携手社区、学校共同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服务社区居民。
京旺家园社区居民多数为崔各庄乡拆迁上楼农转居的原村民。历史上,长期的农业劳动和农村生活培养了居民们孝亲敬老、邻里和睦的优良品质,更延续和体现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和生活中的日常礼节值得孩子们继承和学习。家校社联动开展的农耕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劳动、农村生活经验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们,这既是对下一代孩子和家庭的教育,也是对老一辈人的辛苦付出、艰苦奋斗的精神认可。农耕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从本地历史、家庭亲情、邻里关系、自然体验等方面提升孩子们对于故乡的认识,唤起真情,以老一辈人积累的智慧、德行培育孩子的自信、责任和担当,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热爱家乡。
后续,农耕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还将继续开展系列体验课程,包括试验田劳动、种菜、点豆腐、地区历史文化介绍等丰富内容,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
崔各庄地区将以农耕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开展更加符合学校和居民家庭需求的家庭教育工作,让孩子们保留历史文化记忆,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形成家校社联动,协同育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