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换“心”,小区改造“改”到居民心坎上
悠悠万事 民生为大
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
住得更舒心
才能造福人民群众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道路修缮了、绿化增加了、健身设施上新了,连打乒乓球都有了专门区域……近日,管庄地区瑞祥里社区“创建示范社区项目”正式完工,对于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居民们心里乐开了花。
瑞祥里社区成立于2006年,位于管庄东部,是管庄地区唯一一个由八个拆迁上楼村组成的农居混合型社区。本次改造提升的重点为瑞祥里西区,涉及南、北两个院及中心公园,共15栋居民楼,规划户数1185户,常住人口3180人。
改造项目主要包括祥趣运动广场、祥云街心公园、祥居活动广场等范围内绿化种植、地面铺装、健身器材安装、坐凳安装、台阶坡道和扶手改造、西区围墙改造等内容。
社区大变样,居民过上“新”生活
漫步在瑞祥里小区西区,过去破损的道路修复一新,花坛里多了绣球、月季、鸢尾、花叶芒等多种花草和绿植;新装的景观照明灯让居民视觉上更为舒适;昔日破旧的石桌石凳,被换成了童趣十足的蘑菇石桌和兔子石凳;连曾经不起眼的井盖,都变成了“景”盖,被涂上了皮卡丘、小黄人等各类卡通人物。
金秋9月,北京的空气还带着些许闷热,但这丝毫不影响广场上孩童们嬉戏的兴趣。两个崭新的广场色彩缤纷,既时尚又活泼,还增设了跷跷板、滑滑梯、攀爬架、秋千等游乐设施。
西区北院居民张叔叔对改造后的祥趣运动广场夸赞不止。“以前孩子几乎不愿意待在小区,总吵着要去附近公园玩,如今待在楼下都不愿意回家。”张叔叔笑道。
增加的游乐设施非常适合孩子玩耍,广场旁还有不少座椅,方便居民休息。“有了广场这个活动空间,邻里间也变得更加熟悉亲密了,”张叔叔说,“此次改造中,单元楼入口处的坡道也被修复,楼道口铺设了一层防滑塑胶,锈迹斑斑的围栏也换成了不锈钢栏杆。不仅美观,还提升了居民安全感。”
“乒乓球台被单设到一个区域,改造中这一项最令我满意。”西区南院居民鲍阿姨的关注点则有所不同。退休后,鲍阿姨就爱上了打乒乓球。
鲍阿姨回忆,以前球台位于小区广场中心,大伙打球时,极容易与居民发生碰撞。此次改造后,地面重新铺装了,球台也被移到了单独的活动空间。“广场旁边还新搭设了‘祥居小院’走廊,贴上了《居民公约》。社区有啥大事儿、小事儿要商量的,这个走廊就成了临时的‘居民议事厅’。”
共享共管,共建和谐示范社区
改造结束后,在瑞祥里社区的引导下,居民们自发成立了多支志愿服务队,协助物业工作人员对球台、广场等区域进行清理和维护。“每次打完球,我们就顺手捡下垃圾,清理下球台,”鲍阿姨说,社区是一个大家庭,爱护社区设施和环境,也就是爱自己的家。
瑞祥里社区党委书记赵福宁介绍,近年来,在社会治理方面,社区以农民市民化、社区公益金和微公益等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了系列活动,丰富居民文化,倡导文明生活,全面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促进农居融合和民族团结,不断增强居民的认同感。
对于此次小区改造,赵福宁回忆,项目立项伊始,地区携手责任规划师,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并兼顾项目延续性,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分区设计,确保项目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在动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社区多次召开居民意见征集会,就实施方案、施工工艺、项目进展、改造满意度等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和建议。
赵福宁表示,下一步,瑞祥里社区将依托成长伙伴计划项目,持续打造“祥居小院”议事空间,发掘居民骨干和优秀代表,继续孵化培育“祥居聚贤社”自治队伍,开展环境治理行动,对项目进行持续维护,不断提高社会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社区“颜值”大变样
画圆群众宜居梦
老旧小区改造
事关千家万户
既是民生工程
也是发展工程
只有听民声、知民意
才能真正改到百姓心坎上
不断促进城市风貌提升
优化城市功能